“问”“学”相生,素养提升
——读《还学习本来的样子》有感
第二实验小学 王婧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教育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自从踏上这条路就时刻为学生的学习操碎了心,可“学习”究竟是什么呢,我却很少问自己,直至阅读了潘文彬校长的《还学习本来的样子》一书,我才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成了“痛苦”的代名词,学生日渐沉重的书包、日益加厚的镜片、越发脆弱的心理……无不在彰显现今学习的压力是多么沉重,儿童也越来越没有儿童的样子。可是,学习本不是快乐的吗?当掌握了新的知识、学习了新的技能,其中的成就感应该是无与伦比的。那如何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还学习本来的样子呢?潘文彬校长用十年的时光研究了“儿童问学课堂”这一教学主张,并把其与时俱进,符合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实践成果凝聚在《还学习本来的样子》这本著作之中,为我们指点了迷津、指引了方向。
在书中,潘校长既注重“问学”的理论性研究,又亲自上课实践和儿童“问”“学”交流,同学共进,教学相长。所以黄伟教授在序中便赞这本书有两大最为亮眼的特色,一是它的理论接地气,二是它的实践通理论。读完全书,的确如此,潘校长对“问学”理论的研究是全方位的、有深度的,但却没有生涩难懂的知识,每一句读来都是剖有道理、引人深思。不仅如此,书中共设十讲,每一讲都有潘校长的教学实录和其他名师的评析,让我们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收获真知。以下是我的几点最深刻的收获:
一、以生为本,为学而教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学科育人的主阵地。”“儿童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人。”“儿童问学课堂,就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为核心,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人。”……潘校长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教学智慧。回顾我自己的课堂,平时总是为了争分夺秒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得过且过甚至一叶障目,以为教的他们都明白了,可是,往往学生只是不敢问或者懒得问罢了。读了潘校长的书,我觉得我们就应向潘校长的“儿童问学课堂”看齐,回归学习的本质“以生为本,为学而教”,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读、写、思、说,充分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大胆提问、勇敢猜测、自信表达,不断产生独到见解,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评价教学的主要依据。
二、以“问”为本,以问促学
潘校长认为:儿童问学课堂,以“问”为基本特征,“问”是“学”的发端。儿童文学课堂,是问题驱动的课堂。当然,这种“问”也不是毫无章法、毫无目的,我们也要向潘校长学习“问”的智慧,在“问源”“问流”“问法”的过程中关注何时“问”、向谁“问”、怎么“问”,不断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教学探索,从而营造自由、高效的课堂。潘校长在《祖父的院子》教学过程中展现出的教学智慧也让我收获良多,在第二环节生成问题,圈点批注中,潘校长说:“同学们,萧红的文章确实与众不同,对于这样一篇妙趣横生的课文,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然后潘校长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静心默读课文、揣摩遣词造句。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拓宽思维广度,学生通过提问、思考、阅读,拓宽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由地想起工作室之前开展的“依托支架,以学导教”主题活动,老师们关于问题支架的应用恰恰能和潘校长的理念不谋而合,可见,这一理念值得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应用。
三、“问”“学”相生, 素养提升
自2014年起,聚焦“核心素养”成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随着新课标的出台,“核心素养”更是一跃成为教育界的热词。潘校长认为“为培养核心素养而教是儿童问学课堂的基本立意和价值追求。”
潘校长在阐述“问”“学”相生观点时,用到了“有情感温度的学习”“有思维深度的学习”“有生长力度的学习”,这几个短语实在精准,儿童的学习正应该是这样的。以“问”为特征,以“学”为核心的儿童文学课堂中,“问”即为“学”,“学”生成“问”,“问”驱动“学”,“问”“学”相互作用,和谐共生,共同充实儿童的学习生活、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可以说,儿童文学课堂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潘校长的《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让我耳目一新,这节课,老师和学生的问都极为精巧,在引导儿童发现表达特点时,潘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是怎么写谁比谁的速度快的?”这一问题展开探寻。这个问题聚焦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指向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把儿童的思维从内容印象表达,引导学生思维进阶发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向潘老师学习,变“教”为“学”,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问”在特别处、“问”再隐藏处、“问”在兴趣处,让学生“学”得有效能、“学”得有深度,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得到了提升。
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酿。合上这部“教学宝典”,我的心中一片清明,儿童问学课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阳光和雨露,为学生带来无限可能。作为老师,我们也必须为了还学习本来的样子而付出无限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