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依循体裁特质,教出“边塞诗”的独特韵味

作者:张梦姣  日期: 2023-06-14  点击:

单元围绕人文主题“美好品质”来组织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表现人物“美好品质”(伟大品格)的古诗文和现代文,对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生发赞叹、敬佩之情,以激励自身的精神成长。基于此刘文超老师通过创设“致敬英雄”这一单元情境下单篇课文的任务化模式,来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即“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本节课就是在走进古代英雄这一任务下引领学生走进边塞诗的深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横向迁移,把握边塞诗的体裁特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素养立意”下的单元抓手,形成文本之间紧密的附着力,形成群体化、类质化的教学资源,避免学生将思维停留在“这一篇”的逼仄视域之中,放眼于整个类群。

刘老师在教学伊始,借助教学“塞”字的契机,揭示并明确“边塞诗”,唤醒学生原始的储备经验,了解边塞诗多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或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从而引出学生走近古代英雄激起学生对古代英雄的敬佩之情而在整节课结束时拓展这一类诗词组织学生用本节课所学方法自学王昌龄的《从军行》和王翰的《凉州词》,而去感知戍边英雄的品格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向英雄致敬把这种英雄精神代代传颂下去

二、反复吟诵体悟古代英雄豪迈情感

边众所周知,理解一首诗,能否准确把握诗中情感至关重要,而能否吟诵好一首诗却决定了情感把握的准确和深浅程度。进入这首诗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扫清诗中的字音就让男生女生多次朗读诗歌读出韵味接着就是老师示范读指导学生找出韵ao,然后告诉孩子抓住韵脚,就能很好地把这首诗跌宕起伏的音韵美呈现出来。此外更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押ao更是便于抒发豪情壮志

纵观整节课刘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和理解古诗大意,再从描写情节发展的诗句入手,分别感受情节在不同环境下的作用。学完整首诗后刘老师组织学生重新站在诗歌整体的角度,将两个部分进行统整对比,借助诵读,体悟边塞诗所蕴藏的独特情感。指导学生朗读前面两句诗,引导学生以惊悚的语句展现“月黑”和“雁飞高”的紧张感,朗读第二句则用嘲讽的语气,将“单于夜遁逃”时的惊恐万状展现出来。同时,与后面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以慷慨激昂的语气,再现唐朝战士为了保卫祖国,面对艰辛环境奋勇追敌的决心和英勇。

三、想象拓展,感知古代英雄的内在品质

很多边塞诗,既写景也抒情。情景交融,是这一体裁惯用的表现手法。对语言高度凝练的诗歌进行解读时,学生常常只关注实指层面的内容。因此,对于《塞下曲》,很多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两句中。如果再做进一步的概括,最终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逃”和“逐”(敌人的“逃”,我军的“逐”)。刘老师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如此笼统化的层面上,而是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先从描写环境的“月黑雁飞高”入手,想象月黑风高、夜深人静、宿雁高飞的画面,进而感受当时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然后,想象“单于夜遁逃”的画面,着力想象敌军的狼狈不堪、溃不成军。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不再局限在“逃”字上,而将“逃”字置放在“月黑雁飞高”的环境之中,既丰富了想象中所看到的画面,又形成了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在教学第三句和第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刘老师组织学生以品读的方式关注第三句,并结合当时的场景,感受每一个汉字所起到的独特表达作用。比如,从“欲”字感受敌动我即动的快速;从“轻骑”感受唐朝军队的自信,对待敌人的出逃,只需调动“轻骑队伍”,展现了当时唐朝军队超强的战斗力;从最后的“逐”字感受边疆战士的威猛。对第四句的环境描写,在感受天气严寒、环境恶劣的同时,将其与具体的事件整合起来。比如,诗人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以“大雪”的寒气和“弓刀”的寒光,写出了战场上的肃杀之气。顺势一连串的问句引导学士感悟古代戍边英雄由此一来,环境和事件巧妙融合,让学生经历了从环境到事件,再由事件回归课文的回环过程。

 

古典诗词有自己独特的创作规律,教师要善于从边塞诗的特点入手,在学生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交融、联系等不同的路径,让学生掌握阅读边塞诗的基本方法,进而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