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动,4位老师展示了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4篇课文的教学,又是一场视听的盛宴。4节课创设了大情境“向英雄致敬系列活动”,分别安排了“活动一走进古代戍边英雄”,“活动二走进革命战争英雄”,“活动三走进文学经典英雄”,“活动四走进平凡生活英雄”。
在古诗词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情境,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课堂悦动起来。创设情境能够更好地将古诗词中的意境直观地呈现出来,易于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树立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刘老师执教的《塞下曲》在创设情境上非常值得我学习。
“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灵魂。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中说道:“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古诗教学切不可忽视朗读。”刘老师的课堂注重朗读。在教学中,刘老师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地创设诵读情境,在任务的驱动下反复诵读,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读,不着痕迹、层层深入地带着学生读书。不是单一地为“读”而“读”,而是根据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环节的紧密联系,在创设的情境中各式各样地读,激励着读,共鸣着读……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在充分的读中感悟、借助充分的读体会和展现感情,宣泄学习过程中积聚的情感。学生在朗读中了解了戍边英雄的故事,感悟了英雄的勇猛,感受到了英雄的情怀。
古诗词语言精炼,短短几十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蕴,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想象入境悟情,这才是古诗词教学真味。诗歌中的美景要借助想象构建优美的意境,诗歌中真挚的感情要借助想象来刻画形象。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创设想象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的理解,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再现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用想象与作者与诗词穿越时空进行对话,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刘老师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走进场景,想象画面。对于《塞下曲》,很多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两句中。但刘教师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如此笼统化的层面上,而是紧密联系写景句和抒情句,在统整状态下,走进诗歌所要表达的意蕴之中。刘老师先从“月黑雁飞高”入手,想象月黑风高、夜深人静、宿雁高飞的画面,进而感受当时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单于夜遁逃”的画面,着力想象敌军的狼狈不堪、溃不成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想象中所看到的画面,又形成了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