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用语文”工作室第六次课堂教学活动有感
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婧
本周四,我们相聚陶城实验小学,共同参与了“致用”理念下语文主题式学习第六次教学研讨活动。不知不觉,这已是工作室的第六次课堂教学活动了,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工作室在主题式教学上的不断进阶、不断突破。以下是我本次活动的几点感受:
一、创设情境,贯穿始终
自新课标出台以来,“情境”一词就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的确,倘若思维、语言、审美和文化一起出现,怎么能没有情境?对于老师来说,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转变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在这一点上,老师们都做得很棒,在情境的创设上花了不少心思。四位老师均以“红五月——向英雄致敬”主题活动为大情境展开教学,这个情境贴近文化背景、贴近学生生活,同学们易于接受、易于操作。四位老师的课堂扎实而具有新意,环环相扣,巧妙自然,且创设的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有效、有趣的情境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进阶、核心素养得到不断提高。这种新奇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们、导师们又一次有效尝试,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更受学生喜爱,学生也一定能习得更多、收获更多。
二、立足文本,无痕对接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佩服的第二点是四位老师对文本的高度把握。此次活动主题是单元整体设计下的单篇教学,而这单元涉及到革命的英雄作品,所以遵从新课标的指引,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尤为重要。四位老师共同探寻共性下的个性,依托文本发掘每节课的亮点,将历史背景与情境创设无痕对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刘文超老师执教的《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刘老师在读出古诗韵味环节,适时补充韵脚“ao”与边关战士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读出古诗的韵律来。然后聚焦古诗场景,品读言行,感悟英雄之勇。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善于思考、勇于表达,在他们的回答中我感到了他们对古诗文、历史文化的兴趣,我想他们也一定在这文化熏陶中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核心素养随之提升,这才是语文课堂最美的样子,语文课堂就应该充满语文味。
三、巧设活动,有效进阶
语文这门学科是最富有内蕴和思想,最富有灵气和诗性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资源、利用生活资源,要巧妙地把生活资源引入课堂,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入更广阔的天地。四位老师巧妙设计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一步步拾级而上,这不仅能把学习气氛带活了,也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蒋烨玲执教的《挑山工》,蒋老师设计以下学习任务:任务一、抓信息,悟品质;任务二、选照片,悟特点;任务三、读对话,悟精神。这三项任务层层进阶,从文本入手,又超脱文本,引导学生读文本、赏文本、用文本,最后超越文本,感悟精神,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完整清晰、教学目标达到完美呈现。这次活动,四位老师的课堂都可说是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模板了,他们的课堂更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创造、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均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本次的教学活动让我收获的远远不止这些,而每一次的活动都会让我清楚地感受到工作室导师们和小伙伴的执着、坚持,这一年来,我们都在“致用”工作室中收获满满,愿我们都能学以致用,真正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