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工作室导师的推荐下,读了潘文彬老师的《还学习本来的样子》这样一本书。读完发现,特级教师不愧是特级教师,潘特采用理论+课例+名家平息的方式,将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盘托出。他用平白接地气的方式,讲清了问学课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问学课堂,怎么开展问学课堂的实践活动。这本书可以说是一线语文教师不容错过的“宝藏教学教科书”!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我们的教育就得有“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和智慧。儿童的学习就应该是自身接触、感悟学习材料后能自发生问,进而学习,在教师高屋建瓴的智慧指导之下向更深处漫溯的过程。所以在潘特的理念中,问的行为本身就是学习,学的发生又能推进问的深度和广度。问和学在互相交织之中相生相促。
在书中,潘特还告诉我们:儿童问学课堂,是追求素养本位的课堂, 它可以迈向真实而自由的学习。儿童问学课堂, 营造“问”“学”相生的教学生态,实现以文化人的最优化。儿童问学课堂,彰显激活与回应的魅力,促进从“问学”走向“学问”。儿童问学课堂,运用整合思维设计教学,优化学科育人新样态。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问学课堂中如何用“问学十法”作为学生问学课堂的支架,引导学生思维进阶。所谓“问学十法”包括问、听、说、读、写、议、联、比、改、演。潘特对每一种方法都做了全面深入的讲解,丰富了我们对这些课堂支架的基本了解。其中对“写”的讲解尤为细致,他把我们平时学生在用词造句、放些片段、写读后感看作是“写”的其中一种。除此此之外,“写”还包括用笔圈画批注,也包括用笔画分析问题的结构图示,或画出解决问题的思维导图。也就是说,在“问学”课堂中,学生的“写”不仅落实在最终的表达呈现上,更是贯穿在整个思维思考的过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语词化、可视化的进阶,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温习的运用智慧。
以上就是我读此书一些浅薄的感受,问学课堂的魅力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能亲自去体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