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工作室活动,听三位老师同上一篇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半天就见识了三种不同的课堂样态,三堂课的课堂质量高、教学效果显著,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迪和反思。这是一趟神奇美妙的旅程。这段旅程中,让我看到了任务驱动下的灵动课堂,看到了“小先生制”引领下的学生为主导的课堂,看到了小组合作下的展示型课堂,每堂课都迸发出不一样的光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梅老师的第一堂课,我简单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1. 任务驱动推动课堂
梅老师以三个任务贯穿了整堂课,学生在任务驱动之下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机智落实了本课的重难点。
梅老师首先给学生布置了给毛主席主题馆找藏品布置的任务,激发学生关注到一些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在探究为什么要拜访这些物品的时候,学生就自然地要深入了解藏品背后的意义,深入了解文本。
接着,梅老师又布置了第二个任务,选择其中的一件藏品,体会毛主席那一刻的内心,感受他的所思所想。这样任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带入思考的同时自然地关注到课文对毛主席的多角度描写。在以毛主席的口吻进行言语实践进行表达的时候,学生毛主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了解到这位国家领导人也是一位爱子心切的父亲!
最后,梅老师让学生们担任主题馆的讲解员,为其中的一件藏品写一段解说词,让所有人更深入地俩姐藏品背后的故事。这个任务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于文本、对于人物的理解,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更是将语用实践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起来。后续学生把解说词写的生动又感人,也是目标落实最好的证明。
2. 真实情景落实实践
整堂课,梅老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由探索,在情境中充分表达。她首先创设了一个大情景——建毛主席主题馆的征集令,这个情景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整节课也都在一步步落实这份征集令。这样的情景真实、贴近生活,学生可以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中寻找到方式,也可以结合文章充分融入情景。
后来,为了任务的完成,梅老师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小情景。如,“毛主席一整天一句话都不说,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烟,此时你是毛主席,你会怎么想?”这个情境,让学生从人物的动作入手,一下子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又如,“那一次次分离,岸英都回到了自己身边,这次岸英却永远的离开了,如果.....,那他......这一个个如果的背后,饱含着一个老父亲的愧疚,谁来喃喃呼唤。”这个情景引导学生想象,练说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有感而发读好文章。在思中体会,在读中共情,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材料补充丰富认知
本节课让我觉得十分惊艳的地方在于,老师在课堂上补充了丰富的课外材料,而且这些材料都精准地出现在课堂需要他们的地方!
梅老师在课堂上一共补充了三次材料,每则材料都恰到好处,帮助课文理解,推动课堂进程。第一次是在初选主题馆藏品时补充了“一堆烟头”的故事发生在1951年,签字的电报和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发生在1953年,解决了课文结构的讲解难点。第二次补充了毛岸英的生平:从小,岸英就跟着父母四处奔波;8岁,母亲杨开慧牺牲,他流落街头;14岁,......(从文中找答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毛主席听闻儿子死讯,回想起儿子与自己的分离场景涌起的无限愧疚,从而更深入地读懂毛主席既为主席又为父亲的不易,后续做出让毛岸英安葬在他乡的纠结与不舍!第三次补充了当年抗美援朝之战我军的伤亡人数,整整十八万人啊,这个沉重的数字一下子压在毛主席心头,更是压在了学生们的心头。作为主席,在面对这么多烈士遗骨的时候,毛主席无法再“搞特殊”!
这么多优秀的课堂方式,向我们呈现了语文课堂五彩斑斓的样态,令人惊喜,令人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