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志”到“愿”的过程性评价事半功倍。
工作室的第四次课堂研讨活动中,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在黑板前面的由“志”到“愿”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果不其然,六下第四单元的这三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从“志”到“愿”的学习过程。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文化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1、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习作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芮彧老师结合上面的语文要素2,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设计的主题是:查资料 明志向。芮老师从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五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导入本单元课文《古诗三首》,在教学中以读为主,在读中建立“物”与“志”的联系,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完成了感悟“志”的第一次评价。第二节课杨老师结合语文要素1,以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为抓手开展了《抓细节 悟品质》的教学活动。课中加入设计“画外音”的情境表演,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统一起来,在外貌、神态、言行的分析研读过程中,感受李大钊的坚定信仰和不屈气节,完成了感悟“志”的第二次评价。钱老师在第三课课时时,将前两课学生体会到的“志”转化为自己的“愿”,将心愿用“适合”的方式表达出来,完成了由志到愿的第三次评价,体现了习作训练的循序渐进。
二、在“变”与“不变”中叩问语文教学的真谛
活动最后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潘文彬校长的讲座——《为了儿童的语文学习》,潘校长是一位清醒的教育者,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生态里面难能可贵。他主张的儿童“问学”课堂,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以学情状况为基点,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问”“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结合当下语文教学形式,深度解析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变与不变,总结了语文课程的五大理念,在“变”与“不变”间叩问语文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