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导师们、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上午,我们又欣赏了三节精彩纷呈的现场教学课堂,三位老师用他们的教学智慧为我们在“依托支架,以学导教”主题下的六年级习作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模板,让人受益匪浅。现请允许我对第一节陈城老师的课堂作粗浅点评:
六上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围绕中心意思写”,习作要素是“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看似要求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要围绕一个字来写就行,但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内容窄化、方法弱化等情况,导致最后的习作成果不如人意,学生核心素养得不到提高。而陈城老师的课堂,高效、有趣、灵动,陈老师巧妙使用教材中的支架,再搭建新的学习支架,根据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理清思路,选好素材,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习作技能、提升习作能力、习作品质。下面我就从“依托合适支架”维度浅评陈城老师是如何搭建适切支架,有力提升学生习作素养的。
一、情境支架激发习作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课前游戏中,陈老师带来了孩子们小学生涯中的活动照片,通过真实的照片提供资源支架,链接真实生活经历,唤起学生美好的回忆,这样以真实场景创设的情境支架更能引发学生真实情感体验。习作教学中,陈老师创设“为了留下美好回忆,每位同学完成一页,合订成独一无二的班级成长纪念册”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更有利于落实围绕一个字写具体的写作目标。同时,这样任务驱动式的习作支架新颖、有趣,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思考、写作欲望,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我应该“写什么”,我的中心“是什么”,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也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范例支架明示写作思路
范例支架是资源型学习支架中重要且常被采用的一种,尤其是在习作单元,教材中的精读课文、习作例文都是极佳的范例。通过前面环节,学生已经明白本次习作该写什么,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因此陈老师也在如何清楚地把中心意思表达出来上下了功夫。陈老师紧紧抓住《夏天里的成长》和《盼》两篇课文作范例,通过学习、鉴赏等方式充分挖掘教材中习作支架的导学功能,为学生厘清写作思路,指明习作方向,让学生了解本次习作可选择的“从不同方面”和“用不同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两种方法,进而搭建元认知支架,通过让学生完善导学单上的思维导图,引导其自主思考、自行确定写作思路。陈老师借助习作单元中的两篇精读课文作为典型范例,为学生“清楚地表达中心意思”找到了合适的支架。
三、选材支架确立写作内容
学生有了写作动机和欲望,再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解决“写什么”就是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在课堂中,陈老师把握习作要求中的重点和学生习作的难点,巧妙运用“初试身手”中“戏迷爷爷”的题目,借助表格,搭建选材支架,帮助学生打开选材的思路、细化写作内容,既把“写什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在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选材要典型、要全面,使学生的思维从横向向纵向延伸,从而避免在习作中出现事例单一、重复的情况,真正使习作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四、问题支架引领写作思维
课堂上,陈老师在研读两篇精读课文时,以“怎样才能把中心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呢?”这个问题总领,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方法。再以“课文是怎么围绕中心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事物的生长?”“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整篇文章的意思,你觉得是什么?含义是什么?”“我盼的是什么?”“哪些表现能感受到这种盼?”等等问题串联其整个教学环节,陈老师搭建问题支架,围绕中心逐层深入,利用这样以问促思的方式让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学生在思考、品析、回答中渐渐复原作者的写作思路、再逐步迁移到自身,最终完善自己的写作思路,学生的写作构思能力也就顺理成章得到提升。
专家认为:“写作课程是属于‘处方’性质的课程,其要旨在于改进‘写作学习’,不是侧重‘知道某个知识’,而是侧重于‘知道怎么去做’。”因此,搭建基于语文要素的写作支架是习作单元教学中最关键的技术。陈老师在本次习作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习作内容的编排特点来把握学生习作学习的已有能力;巧用教材,为学生习作提供适切的支架,让学生攀着“脚手架”拾级而上,克服困难,穿越习作的“最近发展区”,最终走上平坦大道。聆听了陈城老师的课堂,我想我们都能在如何合理创设支架上得到启示,真正让习作单元成为学生写作素养发展的可视路径,成为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