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语文主题式学习视角下单元与单篇的实践逻辑探究

作者:蒋小云  日期: 2025-04-02  点击:

主题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把“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把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为学习的主要对象,以活动、专题及解决问题等方式作为学习的主轴。统编教材有意识地精心编排了结构化的主题单元内容,优化改革了以“木”为主的单篇课文教学,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因素作为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地落实到了整个单元,使整个单元形成了“林”甚至“森”的有机整体,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的发生。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说过:“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因此,“大单元教学”轰轰烈烈地在课堂上展开,但是我们发现,有些课堂效果并不理想。课前,教师为设计“大情境”“大任务”而绞尽脑汁;课中,学生疲于在“大情境”下完成“大任务”,收获不丰;课后,单篇教学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够清晰,学习经验也不明朗。于是,单片教学的重要性又再次被呼吁。然而,单篇的碎片化的教学弊端难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也很难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该如何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呢?语文学科要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就要厘清单篇教学与单元整体教学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单元应该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它是以教材中的自然单元为基础,依据语文学习规律,设定单元学习的主题,创设能统领单元学习的情境,设计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任务,最终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的一个“微课程”。因此,如何在单元视域下教好“每一篇”值得深究。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童话世界”为主题,选编了《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和《海的女儿》三篇中外经典童话,为我们提供了实施单元整合教学的绝佳素材。下面,我就以《巨人的花园》为例,和大家略谈一下单元整体建构时与单篇关系的几点思考。

一、确定合宜的内容:单元与单篇的“一体化”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人文主题鲜明,语文要素明确。以此为基础实施单元教学时,单篇教学应于单元教学目标一致内容整合,特色凸显,设计可行的教学任务,落实语言实践活动,做到“目标—内容—任务—活动—评价”脉络贯通,以期实现单元与单篇的“一体化”。

(一)目标一致

在单元视域下,单篇教学内容的确定因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合理取舍,选择能够支撑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内容,让单元任务下有清晰的任务链,每个任务中有明确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外经典童话,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在某位老师的《巨人的花园》课堂上,他没有设计具体的单元主题和教学任务,只针对单篇设计了“初读感知,梳理花园之景象”、“对比赏读,感受花园变化之奇特”和“深入研读,感悟花园变化之原因”三个子任务。依据单元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应落在“感受童话的奇妙”上,对比他的子任务设计,单篇的目标与单元是一致的。那在这里的教学设计建议是,课前增加设计一个单元任务主题,比如可以是“童话在我心”校园课本剧表演赛等等。

(二)内容整合 

经典的课文,不仅主旨鲜明、意蕴丰富,表达策略也常呈现多样态,能给学生学习写作以更多的示范与引导。为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单篇教学需整合、梳理、比较、归类多种语言现象,实现写作方法的结构化,以期在后续的写作实践中迁移运用。老师在任务一的初读梳理中,第一次是“读出花园的季节变化”、借用一张“鱼骨图”、边读边标出故事中写了几次春季、几次冬季,进而再边读边概括出每次变化的原因,从而梳理出故事的结构地图;第二次是“讲述花园的季节变化”,借助这张“鱼骨图”有序而概要地讲述故事的情节内容,以此整体把握故事。从梳理情节到讲述故事,呈现出以读为主线的内容的整合。其间的鱼骨图,是梳理故事情节的工具,呈现的是故事的结构地图,更是讲故事、编故事的思维地图。学生可以借助这样的故事地图,运用对比的构思方法,来创编新的童话故事,为后续的写作提供支架。

二、创设学习的情境:单元与单篇的“呼应性”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元教学要设计单元教学情境,为了激发兴趣,单篇教学也可以设计一些与单元情境相呼应的学习情境。在本单元的童话教学中,更应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对于童话故事中各种形象的感受和思辨,需要设计更富情趣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设置一个“童话赏读员”的身份,让他们带着这个身份去赏读比较花园的变化以及巨人的变化。

三、选择适切的策略:单元与单篇的“一致性” 

在单元教学背景下、要求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在目标、任务、活动等方面保持“一致性”。单元教学是基于学习任务的完成来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是将单元教学任务分解到单篇教学中去的。单篇教学中,当学生对完成任务有畏难情绪时、教师应适时、恰当地将任务分解,也就是选择任务分解的策略。“还可以进一步把子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具有一定层次性或阶段性的学习活动。”在老师设计的任务二“感受花园变化”之奇特中,设计了子任务“用上童话式的语言说一说花园里还有哪些动植物?他们是怎么样的?”这一语言活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于是,老师将这个任务分解为以下几步:一,对比读花园景象,感受花园变化奇特。二,用自己的方式读2和7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感受花园变化,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三,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冬天的花园的?最后总结童话中的植物和人一样,会思考,有感情,这就是童话语言的奇妙。至此,任务难题就轻松破解了。

通过分析“单元”与“单篇”的关系,我们要重视单篇教学在整个单元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要深度研读统编教材,分析教材中单元的内容结构,以“木林森”的视角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架构学生结构化的学习经验,从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