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溯寻“先生”的味道—例谈致用理念下丰实学习资源的统整教学

作者:蒋小云  日期: 2025-04-02  点击:

【摘要】

“致用”理念从中国古代儒家沿用至今,主要倡导“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有用的是“运用”,因为在运用中能培养他们的能力,提升素养。“致敬鲁迅”单元任务群要借助相关资料,思考语文要素的性质和这四个文本跟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简单地说,包括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梳理资料及使用资料,这个过程就应当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提取资料当中的有价值的信息。从单元语文要素的角度来看,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它靠向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要素的确定与我们提倡的“致用”理念毫无二致。

【关键词】

致用理念 学习资源 统整

“致用”这一理念起源于儒家,其“通经致用”或“经世致用”思想是其“治国平天下”理想抱负的体现。“致用”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的理念,他主要倡导“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教育家张志公则进一步提出“学以致用”的理念,提示了教育和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关教育家在研究中发现学习的几条铁律,其中讲到了有关“学以致用”的三个层次:实用、运用及无用之用。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有用的是“运用”,因为在运用中能耐培养他们的能力,提升素养。

新课标把语文的学习领域分为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六大板块。作为语文教师,当你拿到一个单元教材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这个单元教材应该定位于哪个学习板块。我们来看看“致敬鲁迅”单元任务群的定位,通过教师分析本单元的学习素材和原料发现:第一,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十分明确的,也就是鲁迅精神。第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第三,本单元的四个文本全部和鲁迅有关。第一个文本来自鲁迅中篇小说《故乡》中的《少年闰土》。第二个文本是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野草集》中的《好的故事》。第三个文本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烨写的一篇回忆录。最后一个文本是著名作家臧克家先生写的一首纪念鲁迅的现代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我们借助相关资料,思考语文要素的性质和这四个文本跟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简单地说,包括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梳理资料及使用资料。这个过程就应当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提取资料当中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个信息不仅是课内信息,更应丰实课外信息。归纳以上,从单元语文要素的角度来看,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它靠向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要素的确定与我们提倡的“致用”理念毫无二致。

这个单元的主题学习依据是“鲁迅精神”,如何将这个名词转化为让学生能去用、能去做的动词呢?我们根据单元重难点创设了“你好呀,鲁迅”这一主题任务,依次按照“童年展区、中年展区、老年展区”三个板块设置鲁迅展区,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走近鲁迅的生平,体会少年鲁迅的追求,理解中年鲁迅的苦闷和他人对鲁迅的评价。学习鲁迅的文章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背景要包括对于作者的简单介绍和他在创作此文章时的历史时期等等,这些学习资源的补充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引发共鸣。当然,还要值得提出的是,在整理补充的时候还要考虑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摒弃一些与文章毫无练习及难以掌握的内容。老师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式阅读的研究,以老师删选补充和学生自己收集两方面结合,丰实本单元资料库内容。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丰实学习资源,融合各学科内容

在大教育观的框架下,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将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体系加以贯通,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与各科活动,使教育力量趋于一致,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最终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在课堂中,老师出示课文《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中鲁迅笔下的特殊词语“石油、蒙胧、检贝壳”等词,通过比较它们与现在白话文的不同,由问题“为什么这些字现在没有改过来呢?”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库了解当时的历史。经过资料查询,学生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处于过渡的阶段,写作方式由文言文向白话文逐渐转换。教师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搭建旧词和新词的表格,带领学生解构词语意思,在朗读和比较中溯寻闰土童年。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查找历史资料,由文字了解引入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源,即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

二、丰实学习资源,填补课文“空白”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大讲究,它指的是在画面上留有一些空白。但是这空白绝

对非无,而是有。有什么?有大量丰富的、画面外的内容,需要我们观者通过想象去填补。许多的文学作品也不乏如此,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但对小学生而言,由于朗读水平、能力等都有限,感悟毕竟不是易事。这时,如果有适当的阅读材料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将会获得水到渠成之效。由于有相关联的阅读材料在文章的空白处作补充,便会达到“空”而不“白”之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堂中,老师提问在“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中“碰壁”是什么意思?学生对这个问题一知半解。教师此时在这个时机恰到好处地引入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补充阅读了鲁迅“碰壁”的实例:鲁迅用他的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黑暗罪恶,号召人民奋起反抗,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不许报纸发表他的文章。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教师通过搭建深度走入文本的阶梯,在鲁迅“笑谈碰壁”的幽默中体会所说的双关语的含义,从而理解作者在这里是用它的比喻义来说明旧社会很黑暗,让人处处受挫折或打击,表示了对旧社会的强烈不满,在补白中溯寻鲁迅的晚年。

三、丰实学习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反映在每篇课文中却只是一个信息点。围绕这个点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在上课之前,老师就结合单元课文,开展了“你好呀,鲁迅”这一主题的展区布置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学生们在这一任务情境引导下,选择了与之相关的图片、文字等,比如“童年展区”的“银圈”、“钢叉”,“中年展区”的“一丈红”,“老年展区”的“经典语录”等等,圆满完成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展区”、“中年展区”和“老年展区”的布置,溯寻了“先生”的味道。

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不是教学的唯一内容。语文的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还会不断再生。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具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要打通语文课内与课外的通道,培养他们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衍生成实用、致用的生活智慧。我们相信,在“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思想熏陶下的小学生,将传承古人博大的家国情怀,必然也将会成为社会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与学》《致用语文》

王崧舟《校长内参》

伍奕帆《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补充阅读》

张晖《利用课外阅读资源辅助教学的尝试与研究》

闫华春《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实践的探索》

杨君桥《文本留白:不可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