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致用”理念下小学语文最优化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黄晨  日期: 2024-03-31  点击:


【摘要】“致用”理念观照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表达范式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立场出发遵循学生言语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学习用语言表达。“致用”理念指导下的最优化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巧借媒体,

紧贴课堂,发掘资源,回归生本,让学生真正融入课文情境,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语文能力,完善文学素养。

【关键词】致用 教学策略

 

一、“致用”理念的解读

“致用”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学强调立足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操作层面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以语言学习为根,理解文本的表达。即语文教学要扎根于语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子,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范式,理解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二是以言语实践为径,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达。即在学习文本表达范式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立场出发遵循学生言语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学习用语言表达。

二、教学策略的解读

1、教学策略的定义

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那么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学策略又有何新的解读呢?普遍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2、常见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更是数不胜数,并且各有各的优点。现就其中主要的几种教学方法做一简单的介绍:

1.谈话法

谈话法即问答法,简单地说就是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次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针对性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练习法

练习法即复习法,就是老师带领学生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题目训练。大多分为口头练习,例如朗读、背诵;书面练习,例如填空、默写等。练习法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复练习和巩固,快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启发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方法。

4.情景创设法

    情境创设法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中非常常见,大多情况是教师通过语言、道具、多媒体手段营造一个特殊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再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来达到语言训练、感悟文本的教学目的。

三、最优化教学策略的制定原则

    在教学目标逐渐明确,教学手段不断多样化的今天,准确、有机地整合教学策略成为实现“致用”理念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使教学策略制定实现最优化?

1、巧借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许多的便利,也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在教育活动中,多媒体的运用也以其信息量大、形式内容丰富以及声情并茂的特点受到师生欢迎。一线教师们在实践运用中都感觉到“应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构建真实化沟通交流环境,打破以往简单机械地掌握知识现状,提高教学效率。”[1]大多数小学生的年龄段为7~12岁,处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青少年时期,多媒体的利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主动性,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能提供诸多便利。

例如在低年级字词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有效开展各项活动。例如在教学“目”这个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目”这个字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是身体的哪个部位。然后再播放字体演变动画,让学生了解“目”的演变历史。接着可以让学生观看“目”子的书写笔画,在学生完成书写后,还可以利用投影全班评价,即使修改、订正。这样这样一系列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经过了多种感官刺激,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加深了对这个字的理解,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紧贴课堂,灵活实施策略

最优化的教学策略是将整个课堂设计成一个完整、连贯、融合的教学活动,而其教学过程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会牵涉到其他过程,也会影响最终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之初,就需要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同时预测各种突发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程和师生相互作用方式作全面的安排,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调整。

例如,三年级上册中《秋天的雨》一课要求学生品析秋天的雨美在哪里,同时学会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鉴赏和使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读完课文的感受,同学们的回答基本可以归类为“秋天的雨很美”,由此设计一个主要问题:秋天的雨美在哪里?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回答,他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自然段来说,也可以从秋雨地气味、颜色、动植物的变化等不同的角度来说。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进行调整,灵活运用各项教学策略,通过小组讨论、问答交流、多种形式朗读等多种放式层层递进把文章的语言品析透彻。

3、发掘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1)参透课本,夯实“教”的基础

    课本是最好的老师,对课本的深入研究是每一位老师设计教学策略之前必须要完成的事。对课本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更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让教学实践指向更明确、主线更清晰。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深入参透课本可以仔细琢磨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单元核心目标、自读提示、课后习题、交流平台、阅读链接。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乍一看选文很杂乱,四篇文章中有说明文、散文、历史故事、新闻报道,没有什么共性。但它的单元导读却可以给我们提供清晰的指导,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就再告诉我们本单元学的核心目标是训练阅读的速度和学习阅读的方法。同时,该单元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自读提示。《搭石》自读提示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将相和》告诉我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自读提示是“借助关键词句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冀中的地道战》自读提示是“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我们可以发现,本单元课课推进,步步深入,要求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要学会跳读、连词成句地读、借助关键词句读、带着问题读这几种读书的方法。这些自读提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单元核心目标,更优地完成教学策略。

(2)贴近生活,搭建“思”的桥梁

由于语文课程是关于母语的课程,周边的报纸杂志、影视作品、路牌标语等都可以作为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语文课堂应该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让言语实践贴近生活,贴近现实。[2]而贴近生活的教学策略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例如,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中有一个教学难点,品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中的这个“浸”字。一般在教学时,老师们都是采用先理解“浸”的意思,是泡在液体里或沉没。然后带到文章中去,就是整个村子都泡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样的讲评学生仍然无法真正理解桂花有多香。如果我们贴近生活,让学生调动以往的感受:学校的桂花树开了,你走到校门口,你会闻到?你走到操场上,你会闻到?你走到教室里,你会闻到?你走到走廊里,你会闻到?学生一下子就会回忆起,无论走到学校的哪个角落,都能问道桂花的香气。此时再进行点拨:这就是整个学校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由此,学生自然就懂得了何为“浸”。紧接着追问“当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是什么感觉?”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加深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策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调动经验与作者感同身受,充分地感受到桂花香味的浓郁,也就自然意会到了“浸”的内涵。这比教师苍白的言语启发更高效,更生动。让学生在体会中自己主动进行言语实践也比教师进行填鸭式灌输更能实现核心教育目标。

4、回归生本,追求自由的言语实践

首先,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言语实践是语文课程的独有特点,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掌握言语实践规律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形成并提升语文素养。[3]因此,语文课堂最优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应该尊重学生,将学生视为言语实践的主体,促进学生自身的解放和自由。

(1)深度互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教学互动经常是单向的、表面的。教学互动通常是由教师发起,学生被动参与。很多讨论的环节也流于形式草草了事,没有深入探究,由此,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地获取知识。所以回归生本,更应该充分地给予学生时间、空间,让他们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究和思考。

(2)合作探究

    人们常说“语文课堂是一场遗憾的艺术”,遗憾之一就遗憾在时间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好的就是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自我探究。为了让合作探究高效的达成教学目的,开展小组合作前教师要进行明确分工,并且制定清晰的目标,同时对探究结果要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

(3)由扶到放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独特性,而教师身负着引领学生体会语文独特魅力、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的使命,必须教会学生品析、运用语言的方法。语文课堂势必要经过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老师先是一步步领着学生逐词逐句地学,再是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照着提示学习,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言语实践案和探究。

 

四、总结

    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实施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能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教师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的世界里,不断提升文学素养。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教学策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语文教学不仅停留在表面,更是深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致用”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秀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小学语文策略.[J]课改论坛.202044.

[2] 凌媛佳. 小学语文课堂智慧教学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15.

[3] 凌媛佳. 小学语文课堂智慧教学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