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里的生物》为例——搭建学习支架,赋能思辨与表达
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为载体的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在课堂中借助支架工具,引导学生从表层阅读走向深度思辨,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缘起:从文本困境到教学突破
《表里的生物》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冯至以童年视角讲述了一段“错误科学发现”的经历。表面看,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平实,但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困境:
1. 学生兴趣不足:现代孩子对机械表的认知远超文中“蝎子尾巴”的想象,难以共情作者的好奇。
2. 思维浅表化:易停留于“时间线”叙事,忽视“假设—求证”的科学逻辑和情感暗线。
3. 表达乏力:学生能复述情节,却难以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或现象。
如何突破?答案在于——学习支架。通过图示、问题、资料、情境四类支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爬坡式”学习,让思维与表达落地生根。
二、支架设计:四维支撑,层层进阶
(一)图示支架:让思维“看得见”
1. 预学单:梳理时间线
o 设计表格,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后来”。
o 目标:初步感知叙事脉络,但埋下伏笔——“时间线真的是主线吗?”
2. 课堂辅学单:绘制思维导图
o 中心问题:作者的“科学探索”是如何展开的?
o 分支1:初始观点——“凡能发声的,皆为生物”。(归纳推理的漏洞:样本不足)
o 分支2:求证过程——父亲的“蝎子谎言”→“我”的观察与误解。
o 分支3:最终结论——错误但珍贵的探索精神。
3. 课后延学单:科学流程图
o 补充“假设→验证→反思”步骤,引导学生反思:科学发现是否必须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可视化工具,将隐性思维显性化,帮助学生跳出“流水账”式阅读。)
(二)问题支架:以问促思,激活辩证
1. 核心问题链:
o “父亲的‘不许动’是保护还是限制?”
o “错误结论的探究是否有意义?”
2. 活动设计:课堂辩论赛
o 正方:有意义!探索过程培养了观察力与执着精神。(文中证据:“我”反复求证,追问细节)
o 反方:无意义!结论错误误导认知。(文中证据:作者多年后才意识到真相)
o 教师引导: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还是“试错”?
(三)资料支架:跨学科联动,破除认知壁垒
1. 作者背景补充:
o 冯至不仅是文学家,还是杜甫研究学者,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与童年探索息息相关。
2. 跨学科资源:
o 物理:展示机械表内部结构视频,解释“游丝≠蝎子尾巴”。
o 心理学:分析儿童认知特点——好奇心驱动假设,经验限制结论。
(四)情境支架:真实任务,让表达有“根”
1. 情境1:科学辩论会
o 角色扮演:学生化身“小科学家”,用文本证据论证观点。
o 迁移任务:以“我的‘错误’发现”为题写作,联系生活经历(如误以为蚂蚁会说话)。
2. 情境2:童年回忆录
o 以作者口吻写日记:“今天,我终于‘发现’了表里的秘密……”
三、反思:支架如何真正“赋能”课堂?
1. 避免“为支架而支架”:支架需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忌堆砌形式。
2. 动态调整支架:根据学生反馈灵活增减,如预学单发现学生已掌握时间线,则课堂跳过此环节。
3. 评价多元化:不仅关注结论,更重视思维过程(如辩论中的逻辑性、写作中的证据链)。
五、让学习成为一场“有支架的探险”
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思维的火花。在《表里的生物》教学中,我们通过四类支架,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险家”。当他们学会用证据说话、用理性思考时,便是核心素养生根发芽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