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曾说过“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古之大学,其实就是指政权机关内的高等学府,所创造的人才是为治理社会维持秩序所服务的。那么,在古代的大学里,人们最看中的也就是《大学》所提到的一些法则,这也成为古代整个社会的评判标准。
为了探寻到培养出了朱熹、孔子、子路等等儒家大师的秘密,我拜读了《大学》,随着越来越深入地了解,我越来越被其中完整严密的处事理论所打动,全书结构分明,引经据典,字字珠玑,是一本可以经得住岁月侵蚀的处事经典。
初读《大学》就发现,这是一本处处有德,事事重礼的书。此书分为两部分,即“经文”章和“传文”章,遵循总分逻辑。首先论述了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其次论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然后根据论述到达至善的方式方法及先后次序。最后论述了三纲领和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提出“修身”是根本。
再读时又忍不住为之深深动容,为先人前辈们对于人性,对于修养,对于德礼的深入理解所震撼。人性本善,自身就已具备美德,只是有些人没有发现,所以先发现的人就可以成为君王、首领等领导那些未知的人民去发现。在如今,这个引导性的教育作用就落到了教师的头上,换言之,教师就是要坚信每个人都是心中有善,引导人们发现自身的善和美。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再用美德去感化孩子,让整个社会逐渐养成“明德”为本,“听讼”为末的体系,从而使整个社会中的人都自觉的遵守道德,使“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其实,由于资本经济带来的巨大思想变革,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已经彻底的颠覆。人们常常无法分辨美丑,无法判断善恶,有的以丑为美洋洋得意,有的自私自利却认为理所应当。这不是一个人的过错,而是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的崩坏。那些以丑为美的人真应该来好好看看《大学》,社会的领导者也该来学一学,才能建立一个具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道德体系。
再者,书中专门有一章提到了更新——“新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讲的就是人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更新发展。讲得通俗些,就是要不断的学习,一旦一个人满足与现状止步不前,就很容易被整个社会所遗弃。所以,在古代,达到天子君王,小到平民百姓,都一定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我们尤其不能懈怠,作为这个时代里的教育工作者,就更加注重时刻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让阅读成为成功的捷径,让实践化为更多的经验。
《大学》除了对个人修养,品德操行有严格的要求,对做学问也有不俗的见解,朱熹将它阐述为“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不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研究学问就是要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所以传授学生知识最终都将演变为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事物的本性,教师不能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应该成为一个导游,带着学生去万物的本源游一遭,然后学生自己去体验,思考。
时光匆匆,《大学》从成书至今已不知多少个年头,然而经过岁月的洗涤,《大学》依然岿然屹立,给无数的教育者和求学者以启迪,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好好品读一下这本为人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