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感悟生本课堂的魅力 ——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作者:黄晨  日期: 2024-04-05  点击:

           

读了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专著《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节,真有点儿手不释卷。这是一本极有意义的书,书中明确提出:教育不应是控制生命而应该是激扬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是通过亿万年的基因传留,从出生之时,就像新的电子计算机携带了本机程序一样,拥有了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依靠这样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师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从而带来教育的巨大变革。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现就印象较深的几处谈点体会:

一、何为生态课堂

我们给课堂生态系统下个定义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生态学最早从动物研究起源,再到植物研究,由起先的研究自然界的生态原理逐渐地被人们广泛接受用于社会科学。而在教育中引进生态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国家。随着社会的逐步进步,我国的教育学者们也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到了生态教育上。

二、如何塑造理想中的“生态课堂”

就像真正的“生态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放松自信、获得快乐的地方是人本主义的课堂,应该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

1、  让课堂自然地生长。

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提到:“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有了新的定义,习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也就是自然社会,因此和谐就是自然的最新诠释。而在我们的课堂中,就应该让学生自由发展,真情演绎。追求课堂的“真、善、美”,让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真情流露、大胆创新的最好场所。

2、  让课堂智慧地生长。  

课堂是生成的,更是生态的,它像一个巨大的平台,让教师和学生尽情挥洒着智慧,那屡屡的思维碰撞正式课堂最精彩的瞬间!生态的课堂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也许是一次精彩纷呈的演讲,也许是一次激烈角逐的辩论,也许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比赛又或者是深深入情地朗读、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师生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积极有序。老师们在教授的过程不断完善,学生们在交流中不断进步提升,这样真挚的心灵对话和激情的思维碰撞让课堂回归生态,回归自然,更融进了参与者的骨血,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完美融合。

3、让课堂持久地生长。  

一个学生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要连续十几年地上学,而这十几年的时光中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课堂的相伴。于是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途径,更像是他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课堂度过的每分每秒都将成为其生命中不可舍去的经历。作为人生经历的课堂历程势必影响其经后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课堂的影响甚远,我们必须关注其持久的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与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在生态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自学研讨等过程让学生学会交流、分享、归纳、总结,以更好地培养其立足社会的发展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终生学习、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才是“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

当然,让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还必须牢记孔夫子的因材施教。要知道,学生在扮演学生这角色前,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有学者提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也就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生理、身体的状态,让其在课堂上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平等对待。因而,学生不能被培养成只会读读抄抄、死记硬背的考试机器,教师应该更关注学生们每一节课是否有进步、是否有所得、是否有快乐、是否会满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力求发挥其最大的个体价值。

 

三、“生态课堂”的走向

生态课堂的构建不仅需要延续传统课堂的基本功能,将其作为知识传递、精神传承的重要渠道,也要开创新的课堂气象,使课堂“鱼渔兼顾”,不仅“授之以鱼”亦“授之以渔”。

1)营造自然的氛围。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大开脑洞”发散思维。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也更加容易记住课堂所学。其实生活处处有知识,那生活也处处是课堂。传统的在教室上课,学生们靠举手回答问题,往往拘谨腼腆,发言时总是缺乏想象与思考。试想如果把课堂搬到室外,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席地而坐,指着河边的柳树谈谈春天的痕迹,指着石下的小草说说生命的力量,还愁学生没话可说吗?当然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每节课都实地考察,亲身经历,所以要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图片、音乐、视频,这些现代教学手段也可以帮助我们营造出自然的教学氛围。

2)做自然的引导者。生态课堂既然追求“生态”,就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师也要从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平等、自主、和谐的课堂。当然,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如果一味的放手,让他们自由讨论大课堂势必会乱作一锅粥,因此教师就要成为智慧的引导者或者说是调控者。当讨论的方向已有所偏离时,教师需要及时指出并巧妙地进行引导,最好的资源便是以学生的回答为切入点。比如,在《装满昆虫的衣袋》中,老师问“你从法布尔小时候捉昆虫的故事中读出什么”学生回答“读出老是偷偷捉昆虫、被爸爸妈妈骂了以后也要去捉昆虫……”就是不回答“法布尔喜欢昆虫”,此时,老师只需要再追问一下“法布尔为什么要偷偷捉昆虫,即使被骂了也不停手呢?”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想到正确答案——这都源于他对昆虫的迷恋。

3)宽容生态的错误。课堂是一个犯错的地方,错误的改正使学生变得更完善,没有错误的学生就没有进步,没有错误的课堂就没有价值。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限制、阅历限制、知识水平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中完全符合教师的预期,因此,我们要容许学生在课堂上犯错,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改错。甚至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多说、多练、多尝试,那些原生态的错误恰恰可以暴露他们学习过程的缺漏,为我们提供教学方向的指导。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最终才能发展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的行动,才能解放自己,放飞学生。我很赞赏郭思乐教授的这句话:教师应该是生命之牧者,而不是纤夫。

 再次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却还有距离。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提出学习的主体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