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学科在启蒙教育阶段非常关键,小学生处于语言敏感期,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进入小学课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改善教学效果,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主导了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在不同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有力的工具,还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1]。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非常关键。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完善课程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开始讲解新课之前,都需要进行课程导入,通过介绍和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或者主题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语言描述进行课程导入,趣味性往往不足。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刚开始上课时,还处于课间玩耍嬉戏的兴奋状态中,趣味性不足的课程导入,很难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等信息媒介,可以让课程导入更加生动,在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效果[2]。
例如,在讲授《北京的春节》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或者视频播放关于北京春节习俗的内容,贴对联、放鞭炮、逛庙会等热烈的场景,可以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增加了课堂有效时间,提升了教学效率,还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在学习时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可以让课程导入环节更加丰富,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数量明显增加。古诗词用词精炼,意象丰富,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中将古诗词的内容具象化,同时加入相关背景知识,降低学生的理解障碍。例如,在讲解《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引入古代星象知识,将牵牛星、织女星以及银河的位置关系通过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介绍七夕节和牛郎织女故事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课程导入,学生对于诗歌中的内容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而且多媒体技术呈现出丰富的视听表现形式,趣味性较强,学生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就掌握了很多知识。
二、构建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相对较弱,对于具象的信息接受起来更快。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阶段性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构建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直观体验中学习相关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情境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学生更多时候都是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氛围比较单调。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活泼,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在讲授《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歌时,由于很多学生身处都市,对于乡村的生活没有直接体会,缺乏个人的切身感受。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构建学习情境,让学生观看和诗歌内容有关的乡村景色,对于“耘田”,“绩麻”等乡村劳动也可以有直观的了解,减少了学习中的陌生感。而且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和学生进行互动,对比古代乡村和现代乡村的区别,发散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互动过程中,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师生之间沟通增多,学生的参与感也得到加强。
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时,可以将一些课文进行具象化,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授“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一节内容时,由于课文的重点是描写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想人力车夫祥子的外表,然后教师播放关于《骆驼祥子》的影视剧片段,让学生按照具体的情境,对照自己想象中的祥子和影视剧中的祥子是否一致,感受作家精湛的描写手法,同时对于如何在写作中描写人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充满趣味的情景教学中,整体教学氛围得到了改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有所提升。
三、促进教学延伸 助力课后自学
语文教学想达到良好的效果,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现在小学生在校时间并不长,很多学校下午三点左右已经放学,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微课等手段辅助学生课后学习,提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效果,促进教学延伸,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梳理重点和难点。教师提前制作好短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观看,提前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听课中对于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好。比如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篇诗歌之前,教师在微课中介绍诗歌的背景,让学生可以了解杜甫在战乱中的个人经历,对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有所认识,同时介绍杜甫其他类似的诗歌作品作为对比,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诗句。学生通过这样的视频进行预习,在课堂学习时对于杜甫诗歌中表现的情感,会有更深入的感受。微课在课后复习中也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将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后呈现在视频上,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节奏,对于已经掌握的内容直接快进跳过,对于没有掌握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完全理解。比如在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后,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将不同科学家的事迹进行系统回顾,同时指出文章的核心观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相对于传统的课后复习,这种课后复习方式针对性更强,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
四、共享学习资源 加强家校共育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多媒体技术为主,不过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教师要灵活应用多种信息技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现在便捷的网络技术,给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推介。在现在的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收集并整理优质的学习资源,通过网络云盘、微信群、QQ群等渠道分享给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和学习。通过网络分享学习资源,还可以丰富资源的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电子书等等都可以进行共享,教师要注意将这些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建立索引,方便学生进行选择和自学。
另外,便利的网络技术可以加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促进家校共育的良好实施。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很好的结果,需要持续的积累,家长要更加重视语文这个学科,不能因为具有语言环境就忽略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关注。启蒙教育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对于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对于学生中学的学习非常关键,而且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也很重要。教师要不断强化语文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重视度,通过社交软件等沟通渠道,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更加便捷,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及时反映学生的具体情况,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不断融合是大势所趋,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迅速被教学内容吸引,有效提升学习状态。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障碍更少,通过直观体验去理解知识,同时情境教学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再次,教师要利用微课等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后能够通过微课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后,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分享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信息技术可以加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有助于实现良好的家校共育。
参考文献:
[1] 曹高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几点认识[J].知识窗(教师版),2020(11):94.
[2] 朱晓民.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05):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