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就是人的“用语行事之力”。我国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阅读,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丰富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通过拓展阅读领域,引导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通过适度、适量的阅读,逐步提升自我语文素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老师进行阅读教学评价时,仅仅局限于课文中的少数篇目,极少数老师会涉及课外阅读篇目的评价。新课标强调,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评价体系不涉及课外阅读,这从根本上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陶行知先生说:中国人几千年历史传下来的观念,都最看重读书,看重读书人,但还未以不读书,不读书的人为可耻。须知看重读书与以不读书为可耻是两件事。现在急需造成一种舆论,以不读书为可耻。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提出: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他在解读部编版教材时专门强调运用“1+X”多文本阅读教学法。由此可见,“1+X”多文本阅读教学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研究方向。“1+X”阅读是一种联动阅读,实现了课内、课外阅读内容的联动,实现了一篇课文和几篇文章或几本书的联动。那么怎样将“1+X”联读有效地落实到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阅读教学的效度,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呢?我认为应该先减再加,定准一个点,搭好一个架,形成一条链。
一、先减后加求融合。
在“1+x”阅读教学中,为了“x”的加入,必须在精讲课文上“精益求精”,抓住课文的核心价值和目标,简化教学环节。老师在课堂结构的艺术性将要减少,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将大大减少,将时间留给孩子们自读自悟。教材中大多数课文内容学生自己能够读懂,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打破以往一课一课讲,一节一节传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前,教师深入对文本进行解读,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这个核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如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上《我和祖父的园子》时,一开始他就这样说道:“作家萧红童年的幸福是什么?认真读一遍,读出一个关键词。”学生初读课文后,找到了关键词“自由”,接着老师这样引导“哪些地方写出自由呢?”学生直接找出体现“自由”的句子进行品读,课文大部分内容学生只是浏览一遍就行。在“+”的过程中,最忌出现没有架构的“链点”,盲目增加。为了将拓展内容挤进课堂,在教材内容囫囵吞枣式地解决后,急急忙忙加入拓展阅读,导致“本不固而附者盲”之感。
二、定准一个重点,文随点易。
要拓展,必要的就是“提速”教材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教法。这就需要目标不能散,不能多,要集中,要精当。“定点”很重要!这个“点”就是学习目标中的重点。“一篇带多篇”的教学关键在于思考清楚拓展是为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说,不是盲目地多读几篇文章,而是基于教材,巩固知识点,提升能力点,助推学生读写能力。教学时讲究不贪多,不求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好拓展目标。不同的教者因确定的“点”不同,拓展的文章也就不同了,所谓“文随点易”。
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课文《狐狸和乌鸦》时,找到新美南吉作品中的“小狐狸”,拓展了《小狐狸买手套》《小狐狸阿权》。通过类读,了解新美南吉笔下的狐狸形象,再对比课文中狐狸的形象,领略了童话故事中有巨大反差的狐狸形象,颠覆了固有的认知。而另外有些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他选择的“点”是课文中贯穿整个故事的“骗”字。因此,他拓展阅读了《伊索寓言》中的三则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这三则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骗”的教训。通过对比这几则故事中存在的相同点:谁骗的谁?怎么骗的?骗的结果怎样?通过这种联结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全面的“骗”的概念,更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形象的特点。
由此可见,目标不同,所选择的拓展文章自然有异。只是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发展点,再去组文。
三、搭好一个架子,移步换景。
学生在对比或类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架子,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案例1:一位教师执教《庐山的云雾》,确定了拓展链接点为“学习中心句”。教师基于课文初步了解了中心句的作用,文后通过疑问自然拓展了《为什么庐山有这么神奇美丽的云雾》片段,引导学生从短文中找到中心句,并引导发现:中心句一般会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作者怎样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的描写?到这里并未完结,又精选了《阿里山的云雾》中的两个片段,让学生比较两处云雾的写法和体会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在这样的几个回合中,悟出了也初步能够运用中心句了。
案例2:一位教师执教《女娲补天》时,立足神话故事的特点:①题目:人物+事件。②结构:为什么做+怎么样做+结果如何。③内容:具体写做的经过,这部分很精彩地写出神奇之处。联读过程中,教者先带着学生阅读《女娲补天》,牵引着学生分三个板块一步步落实:①看题目提问;②解决提问,概括主要内容;③找动词、圈动词、用动词,复述神话故事。再阅读《夸父追日》,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发现神话故事的三个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三个板块的学习。最后阅读《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尝试独立完成三个板块的学习。通过这样给学生一步步搭好架子,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相互作用,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减轻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达成了阅读目标。
四、形成一条链,有的放矢。
关于这一点,设想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力,逐步理出一些“规律”。比如童话文体,三年级和四年级学习和关注的内容上怎样体现循序渐进,依次可以拓展哪些文章,多长合适?情节、主题、结构方面有怎样的要求?其他文体也应该是同理。那么,不同文体的教学该如何拓展,不同年级拓展到怎样的度为好?以低年级为例,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到识字量和阅读能力的限制,一些教师认为课堂联读不适合在低年级开展。我们认为只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联读教学也可以在低年级有效地开展。低年级是字词学习的重要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联读教学的目标应以学习巩固汉字、积累知识、激发阅读兴趣为主。如,《寓言两则》教学中,考虑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觉得本课联读的选择求同型比较适合。经过反复比较,我们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得傻得可爱;其次,他们也得有傻想法、傻行为、坏结果;最后,最好也是成语寓言,而且不能太深奥。再三比较后,我们确定《画蛇添足》作为补充文本。由于学生在前两则寓言的阅读中充分掌握了读此类寓言的方法,再加上三篇文章相关度很高,所以阅读《画蛇添足》时,教师给足时间,学生便能潜心会文,读懂了人物,读懂了寓言。再比如阅读方法,低中高不同年段,如何设计拓展阅读的要求才能更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合适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些具体问题需要在教学中悉心梳理,常做系统思考,才会逐渐形成一条“链”,指导备课时精选文章。
总的来说,“1+X”阅读教学模式是在教育改革新背景下在语文教学方面新的突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我们教师应立足于课本的“1”,也要注重课外发散思维的“X”,做到课内外结合,丰富知识,提升自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如果教师能以语文教材为“蓝本”,“先减后加”为起点,唱好“点、架、链”三部曲,就能为学生“赢”取更多的课堂阅读时间,让学生走上阅读的快行道,更有效地观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