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报告
一、基本概况
《依托“1+X”联读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研究》是宜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本课题的参与者在语文学科上均有建树,大部分参加过课题研究,均为我校骨干教师,能够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该课题主持人蒋小云老师,任职学校语文教研组长,一线教学工作已二十余年,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课题核心组成员:吴建彬,我校副校长,多项课题研究成员。谈宜成,学校教科室主任,多项省市课题主持人,有着丰富的教科研的研究经验。徐慧芳,校语文教导,曾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课题组白雪皓、周宁茜等其余成员均是我校各年级的骨干教师,他们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在教育教学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课题自2018年6月申报,同年12月举行开题论证。随后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预设展开了全面、规范、有效地研究,于2022年5月顺利完成了课题中期汇报。经课题组申请,于2023年5月,通过了专家组对课题进行的现场结题鉴定。
二、问题的提出
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多读书,语文课要千方百计指向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在学校环境中,教师的阅读指导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换句话说,阅读不仅是吸收,更是意义的发现、自我的更新、观念的构建和能力的习得。这种阅读的价值特征启发我们要改变语文课堂结构,通过几篇文章的结构化联读,通过学生运用比较、联结、重组、反思、评价等阅读策略进行阅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是阅读能力适应时代发展,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需要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意味着这个时代已经从“知识核心时代”进入“核心素养时代”。阅读素养是核心素养“学会学习”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民族进步,都与阅读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认为,“阅读素养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要注意学校阅读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发生了一些内涵变化:第一是目标的变化。要从过去的知识灌输转向用知识和文本去提升素养、教学生的语文思维审美和文化的传承等。第二是阅读内容的变化。过去我们是读教材、读一篇文章,现在是从基于教材单篇文章的琐碎讲解,转向多文本的阅读。第三是设计方法的变化。过去我们更多注意的是技巧问题,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启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是改革教学,解决课文教学问题的需要
语文课程有五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但真实的情况是,小学语文教学绝大多数的课时花在阅读教学上,也就是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要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善,“阅读” 是必须要攻克的堡垒。事实上,如果阅读教学没有大的改善,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内容就很少有机会在语文课堂登场,识字与写字教学也会受到拖累。纵观农村的语文教学,普遍现状是,大部分的时间花在阅读教学上,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课内阅读教学上,课内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又花在课文阅读教学上。语文教师能够好好地完成课文的教学,就算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教师甚至在到了学期末,还要匆忙地赶进度、抓课时,才能完成课文的教学。由此可见,2——3课时教学一篇课文的少、慢、差、费的阅读教学顽疾仍没有得到有效根治。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大多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是不动笔、不做练习,只听教师解读课文内容,偶尔应答一下简单的提问,这就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状态。因此,我们认为,要通过此项研究解决课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内容繁杂、课堂由对话推进、偏于接受理解、课内阅读量不大的问题。
(三)、是领会新课标精神,召唤大量阅读理念的需要
202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我们以《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理解和指导阅读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伸展。就阅读兴趣而言,大部分农村学生还是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但是部分农村学校受学校实际情况影响,图书资源匮乏,还有相当一部分书籍陈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投入不够。农村家庭环境的文化氛围淡薄,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农村学生家长受经济大潮影响,忙于挣钱无暇顾及孩子的读书情况。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农村学生的阅读范围不够广泛,阅读量明显不足,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存在严重缺失。因此用“1+X”联读努力解除语文教学传统固定思维的束缚,拓宽教学的宽度和广度,让阅读教学连接更为丰富和宽广的世界。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围绕课题研究目标的四个层面,建立四个研究组:
第一小组进行理论研究。由课题主研人员围绕农村小学生“1+X”联读开展实效性、可行性进行理论研究,研究农村小学生阅读的现状及联读教学模式,探索农村小学生“1+X”联读的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研究农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