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古诗教学密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案例思考
作者:黄晨 日期:
2022-06-29 点击:
次
浅探古诗教学密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案例思考
宜兴市广汇实验小学 黄晨
【摘要】古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让语文教师们不断探究,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本文以我执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依托,从抓诗眼、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想象力、多元解读等方面浅探古诗教学密钥。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诗眼 生活体验 想象力 多元解读
【案由】新课标指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而古诗词作为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在诗词教学上,新课标明确指出,需要达到“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然而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古诗教学方面老师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首古诗短短二十几个字,其内涵意蕴却十分丰厚,课堂上老师们说多了孩子们不理解,说少了古诗词讲不清楚。在教学实践中,古诗教学的课堂时间被一再拉长却还是收效甚微,最后“阅读鉴赏”沦落为“死记硬背”。而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时也常常觉得索然无味,出现断层教学的现象。我们在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古诗词讲清,讲透,引起学生的共鸣,体会是诗人的情感?因此,我们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研究上了实践课,下面是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段以及引发的几点思考:
【案例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学的诗的题目是——?
生齐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请个别同学读)
师:我听出来你是这么读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诗的日期,“望湖楼”是地点,“醉书”是写书时的情境。
师:(用ppt在相应的位置上出示“时间”“地点”“事件”。)你能从诗题当中提取信息。望湖楼在哪里呢?杭州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醉书的意思是趁着醉意写下。谁能完整地把诗的题目的意思说一下?
生:苏轼在杭州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趁着醉意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师:同学们,这一行行诗就是一幅幅灵动的画面,诗人通过“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风吹”“水天一色”四副画面,向我们展示一场独特的夏雨。
咱们回到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火楼醉书》,让我们的大诗人醉的只有美酒吗?
生:还有美景!他沉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之中!
师:你们知道苏轼为什么而喝醉吗?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苏轼(ppt出示苏轼的简介,并朗读。)苏轼是带着什么和什么来到杭州的?
生:失意、忧郁。
师:这首诗又写在什么时间?
生:六月二十七日。
师:离他被贬仅仅只过了——
生:半年。
师:苏轼他看到了眼前的一场暴风雨,实际上在苏轼的人生当中刚刚也发生了一场(生接——暴风雨),他的心情,(学生:但是他的心情非常向上。他来到望湖楼,喝醉了看到这样的景象才写下了这首诗。)眼前的景象让他的心情(生接:心旷神怡)他根本就没有把他遇到的那些失意、忧郁放在他的心里,他很乐观,他很洒脱,他非常的豪放。人生很多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挫折,就像遇到阴云密布的时候一样,但是,一场卷地而来的大风就会让我们人生变得(生:顺利)。
【思考】
让“诗眼”成为解读诗词内涵的捷径
古人写诗作词,最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的“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如能从“诗眼”入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特殊心境,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诗题中的“醉”字就值得我们好好品析。“醉书”字面意思就是喝醉了酒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在喝醉酒的情况下来到西湖的望湖楼作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随心随心、潇洒随意的苏轼。而后在理解完整首诗后还可以再次回到题目中的“醉”,提出新问题“让我们的大诗人醉的只有美酒吗?”从而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很显然让诗人醉的不仅仅是酒还有美景,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寄情山水,充满真性情的苏轼。
真正读懂古诗,不仅要了解诗意,还了解诗人,了解其创作的背景。苏轼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好有一段特殊的经历,不妨顺着“醉”这条线索再挖一挖。给学生们补充写作背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积极开朗的苏轼。
抓住了一个“醉”就像找到了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古诗教学的大门,不仅将整堂课串联了起来,而且层层深入,让学生对诗人和诗作都有了更丰满立体的理解。
【案例片段二】
师:苏轼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场夏日的雨,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你看到了一场怎样的雨?
生:这是一场暴雨。
师: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暴雨?
生:“黑云翻墨”让我觉得雨很大。
师:哦,这黑云就像——(生:打翻了的墨汁一样),黑沉沉的。这乌黑乌黑的云怎么让你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雨的?
生:因为平时夏天,我们只要看到天上有很黑很黑的云就知道一定会下大雨了!所以这让我感受到、想象到这是一场很大的雨!
师:你能联系生活来理解诗句真是了不起啊,你来说说“黑云翻墨”是怎样一番景象?
生:我觉得是天上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漆黑漆黑的,一下子堆积在空中,翻滚着涌过来,但还没有遮住远处的群山。
师:你的描述真有画面感,(问同桌)听了他的描述,你此时的感受如何?
生:我觉得这场雨很定很大!而且马上就要下了!
生:我觉得很可怕,这云让我觉得胆战心惊。
师:我们一起带着想象把这句诗读好。
生:(朗读诗句)
......
师:那这还是一场什么雨?从“白雨跳珠”里面体会到——
生:这雨还有点儿调皮。
师:她的理解多么与众不同啊。她说这雨是调皮的。欢快的、活泼的。为什么?
生:有的雨就是这么落下来,不会有很大的水花。但是这个“白雨跳
珠”说明水花溅起来得不小。
师:这雨下得真大啊!这个“乱”字还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这场雨下得很急!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天上的雨飞速地落下来,有的落到地上,有的落到湖里,还有的跳到了船上。
生:我看到这雨把一切都盖住了,人们都在躲雨。
生:我看到雨点打在花上,砸在窗户上。
师:你们看到的真丰富啊?雨下的这么大,有谁听到了什么吗?
生:我听到了“啪啪”声。
生:我听到了“哒哒”声。
生:我听到“哗啦啦”的声音。
......
师:老师再问你,这里把“白雨”溅起的水花比作了什么呀?
生:珍珠。
师:珍珠你见过吗?喜欢吗?
生:喜欢。
师:当然苏轼也很喜欢。苏轼把雨比成了人们都很喜欢的珍珠,那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还读出了雨滴很漂亮。
师:漂亮到了让苏轼很——
生:喜欢。
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不一样了。我们一开始读出了雨很大、急、快,现在我们还读出了雨的活泼欢快,然后我们更读出来了诗人那种心情。这两句诗还很妙,妙在哪里?看——
老师如果这样写,(ppt出示)黑云似墨未遮山,白雨如珠乱入船。妙在哪里?
生:用“翻”和“跳”的话,就感觉这场雨是动的,如果用“似”和“如”的话,就感觉这场雨是静的,是不动的。
师:也就是“翻”和“跳”写出了雨的什么?
生:写出了雨的动。
师:写出了这种动态。我告诉你一般的人是不敢写动态的,只有大诗人才敢写动的东西。对,苏轼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两句诗,十五年以后,他又一次来到了西湖边,他又写了一首诗,诗里面有这么两句。一起读。
生:(齐读)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师: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这句诗的——喜爱。在读读这两句诗。
生:齐读诗句。
师:它的妙处还不仅仅在此。黑——对——(生接)白,黑云——白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还读出了这两句诗的——
生:对仗
师:对仗的美。
师:你看看这首诗,真是妙不可言啊。一个“翻”,一个“跳”写出了雨的大、急、猛;一个“翻”,一个“跳”,写出了这场雨的欢快活泼;一个“翻”,一个“跳”写出了作者的心情,这就是经典,这就是大师。一起再读。
生:齐读诗句。
【思考】
新课标要求学生们学习古诗时能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成为了学生学习古诗时最难攻克的部分,也是老师们教学时觉得最吃力的部分。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让生活体验成为把握诗意的桥梁
在课堂中,我提出了一个大问题“这是一场怎样的雨?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学生在自己读了诗以后很容易就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雨,也很容易抓住“黑云翻墨”、“白雨跳珠”这两个词语。“白雨跳珠”直观地让我们感受到雨很大,溅起的雨水如珠子一般,那“黑云翻墨”就有些难度了。“黑云翻墨”这其实是写云的,和雨没有多大的关系,不过我们知道夏天的雷雨之前都会有乌云密布的现象,这是一种生活体验,所以学生会自然地说出“因为平时夏天,我们只要看到天上有很黑很黑的云就知道一定会下大雨了!”从而体会到雨的大。
还有体会诗人情感时,讲到了“白雨跳珠乱入船”,若是直接问学生“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会觉得十分茫然,无从下手。所以这里我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一问一答:“诗人把溅起的雨水比作了什么?——珍珠”“珍珠你见过吗?喜欢吗?——喜欢”“所以诗人也——喜欢”。这几个小问题极简单,学生只要稍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就能回答,你来我往之间就体会出了“喜欢”这一情感,学生也会感受到自己与诗人之间的距离缩小了,更有益于日后的古诗教学。
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时虽然与作者相隔了千百年,人生认知和思想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之间也必然有相似的生活体验。学生和诗人一样,观星月,察四季,赏风雨,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时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找到他们与诗人的共同点,就能为学生理解诗歌筑起了一道桥梁。
二、让想象力成为体验诗歌情景的纽带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几乎凝练的古人最杰出的智慧,所以往往寥寥数十个字其意味却深远绵长。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中有话”,理解“深奥”的古诗词时,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想像。
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想象,我提出了“黑云翻墨是怎样一番景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以及后面的“水如天是怎样一番景象?”等多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想,充分地说。一旦学生愿意去想去说,那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了,课堂也会更加的生动活泼。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是天上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漆黑漆黑的,一下子堆积在空中,翻滚着涌过来,但还没有遮住远处的群山。”描述地很有画面感,仿佛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他的描述是有感染力的,所以紧接着问另一个学生“你此时的感受是?”,学生就很容易说出自己的感受“害怕、担心、心惊胆战”。这画面的想象不是比翻译诗句更有意思吗?
而教学到“白雨跳珠乱入船”时,索性就让学生们放开想,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即使诗人只写了“白雨跳珠”,但在学生们的眼中白雨不仅仅会“跳珠”,还会“落到湖里”“落到地上”,也会“打花”“砸窗”,真真是调皮至极。接着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想象的空间更大了,学生的回答也就更加丰富有趣。
这样的问答想象中,孩子们能热情参与,把课堂变成了他们想象的天堂,在畅所欲言中轻松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让多元解读成为体会诗歌情感的阶梯
这首诗中的“翻”和“跳”用的特别传神,在解读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翻”和“跳”写出了雨的什么?在上文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容易得出写的是雨的动态。然而这两个词用得好又不仅仅是写雨的动态,还有其他的妙处,因此把题目放宽“黑——对——(生接)白,黑云——白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翻”与“跳”也是对仗的。
古诗中,我们还抓住了“乱”这个字进行重点分析。“乱”在生活中经常组词为胡乱、乱七八糟,然而诗中却是写出了雨点活奔乱跳的场面,画面中透着诗人的欣喜。于是在分析时用上“这个“乱”字还让你体会到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打开思维,畅所欲言。学生们有的看到“天上的雨飞速地落下来,有的落到地上,有的落到湖里,还有的跳到了船上。”有的看到“雨点打在花上,砸在窗户上。”,有的听到“啪啪”声,有的听到了“哒哒”声,有的听到“哗啦啦”的声音......在学生们的眼中,这场夏日的暴雨乱的各有特点,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新鲜的思考方向,但不要限定他们的思考范围,留一些空间给他们,多元解读何尝不是丰富诗意,深入了解的一个途径?
如果在教学诗歌时也能带着学生充分了解诗意,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时间去想象探索并尊重他们对于诗句的理解,我相信学生们会想爱童话故事一样爱上诗歌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