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04-11
加入时间:2023-09-25
加入时间:2023-09-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宜兴市树人中学 钟卓尔
课型 |
讲读课 |
课时 |
1 |
备课教师 |
钟卓尔 |
审核 |
|
|||
学习 目标 |
基础性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铭”这种文体,积累文言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拓展性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挑战性目标: 感受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 |
|||||||||
重难点 |
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感受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 |
|||||||||
学习 方法 |
讲授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
课前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导入 新课 |
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也可以是一所简陋的房屋,还可以是一株出自淤泥的莲花。今天,我们学习两篇托物言志的名文——《陋室铭》《爱莲说》。 |
|||||||||
导学 流程 |
问题导学 |
路径引导 |
||||||||
聚 焦 基 础 性 目 标 |
一、助学资料 1.作者作品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2.写作背景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但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3.文体知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根据载体和用途不同,铭有:座右铭,如崔瑗的《座右铭》;器物铭,如《盘铭》;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居室铭,如《陋室铭》;山川铭,如张载的《剑阁铭》等等。
二、字词句积累 1.字音字形 陋室铭( mínɡ )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rú) 案牍(dú) 西蜀(shǔ) 2.词义理解 (1)古今异义 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无丝竹之乱耳(古义:指弦乐器和管乐器。 今义:丝绸和竹子) (2)一词多义 之:①何陋之有 ( 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无丝竹之乱耳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名:①有仙则名(动词,出名,有名) ②卷卷有爷名 (名词,名字) (3)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有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做动词,神异) ③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④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三、整体感知 1.听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下列重点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参考译文】 (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4)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 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
出示助学资料,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播放朗读音频,能帮助学生划分节奏,锻炼学生的文言语感。
本环节将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学生借助手头工具书疏通文本,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
||||||||
聚 焦 拓 展 性 目 标 |
1.文章开头四句写山、水,有什么作用? 开头四句运用类比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有“吾”之陋室,生动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室主品德高尚的? 从清幽的居室环境、不俗的交往人物、高雅的生活情趣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室主品德高尚。 3.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 将自己所居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以古代明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突出“德馨”,表明陋室不“陋”。 4.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趣。 5.作者通过什么写法来表明自己的志趣的? 托物言志 物:陋室(陋室的环境及主人日常生活) 志: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语言赏析: 1、清幽的居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入”二字对仗工整,以动写静,生动传神,突出了陋室环境的生机盎然;一“绿”一“青”,色彩清丽,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优雅。以景色之雅衬托“惟吾德馨”,表现室主人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品质。 2、不俗的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有”“无”是一对反义词,“鸿儒”与“白丁”进行对比,表明往来的朋友都是高雅贤德之人,俗话说“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室主人刘禹锡必是德才兼备的高雅之士。 3、高雅的生活情趣: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素琴”与“丝竹”、“金经”与“案牍”对比鲜明,表现了作者的高雅情趣,和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
写作手法: 1、类比:是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一个道理的方法。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2、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表达作者志趣、情感的写法。
|
||||||||
聚 焦 挑 战 性 目 标 |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明确:“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不应该忽略美好的品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
师生共同总结文章主旨,感受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 |
||||||||
达标 检测 |
1、古今异义 ⑴ 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 ⑵ 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 ⑶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之 何陋之有 3、词类活用 ⑴ 有仙则名⑵ 有龙则灵 ⑶ 无丝竹之乱耳 ⑷ 无案牍之劳形 4、翻译句子 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 何陋之有? 5、“陋室”为何不陋?是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点的? |
|||||||||
板书 设计 |
具体描述 交往人物:不俗 陋室铭生活情趣:高雅 安贫乐道
类比陋室 何陋之有 子云亭 |
|||||||||
作业布置 |
刘禹锡身处陋室,陋室正体现了他高雅乐观的生活情致。学语文也应该有浪漫高雅的情怀,万物皆有语文,语文不仅在你的书里,更在你的眼中。今天的语文作业,请拍摄一张你喜欢的图片,拍摄的可以是风景、书桌一角、花草、人物,或是你最开心的时刻。(要是自己拍的,不可以网络搜图噢) |
|||||||||
教学 反思 |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做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教师对教材内容熟练掌握,但是在备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教学设计要更多的体现学生的参与,还需要教师日常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2.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但是忽略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要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3.在文章的教学细节上我还有些体会:首先在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时,还要注意汇报的条理,实词、虚词、重点句子,本节课汇报环节有些凌乱,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应该再紧凑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