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04-11
加入时间:2023-09-25
加入时间:2023-09-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宜兴市树人中学 陈驰科
【内容摘要】文章针对学生作文题材陈旧,老生常谈,不能把握时代脉搏的现状发声,提出当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有主人翁意识,关注时代,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着眼于地域特色、群体发展、新生事物等角度,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让文章跳动鲜活的时代气息,自觉写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时代精神 群体发展 新生事物 地域特色 个性表达
中唐时期,白居易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作文主张,他所说的“时”即时代之意,对于学生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关切,应该让自己的文章跳动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精神,这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有鲜活的生命力,鲜明的个性。
然而,我们老师在平时习作批改,甚至是中考、高考这样的重要时刻,经常发现学生文章的选材陈旧,脱离时代特征:一把“伞”送了几十年,而现在已是车水马龙,很多父母起早贪黑的汽车接送;一个“乞丐”讨了几十年,而现在几乎全国实行“返乡政策”、“异地收容”,“乞丐大军”几近消亡;一位“清洁工”赞了几十年,而现在垃圾车、清扫车,在多地乃至全国铺开,很多城市亦慢慢实现垃圾分类,清洁工的承担的任务也随之改变。类似这样的文章,题材固化,千篇一律,缺乏自我的个性,往往难获好评。
那么,我们如何教会学生把握时代脉搏,写出个性特色的文章呢?不妨着眼于当代的地域特色、群体发展、新生事物、时代精神等角度去发掘具有时代感的新题材,新内涵。
一、 着眼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受历史积淀,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人文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最近马思齐小朋友熟读《西游记》针对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地域差别如此之大,吃的菜却如此雷同”这一地域文化提出质疑,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一方面肯定了小朋友阅读的质疑精神,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地域特色对于文章,甚至是长篇著作的影响。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理念的更新以及旅游文化的融合,各地的地域特色欲发鲜明,而现在的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游历山河,接触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我们在关注不同地域的素材的时候,只有着眼不同地域特色在人物身上留下的独特印迹,才能让人物形象立体化,丰满起来,文章所反映的主旨内涵才能与当地的地域特色相结合,文章才更有感染力。
我们不妨看看2016年《文汇报》上刊登的小河丁丁的《西塘的水上清洁工》一文中塑造的西塘水乡这一特定地域背景下的清洁工是怎样的形象?
“此人三十出头,身瘦衣宽,脸长长的,胡须头发有些零乱.游客朝他拍照,闪光灯咔嚓咔嚓,他毫无反应,只把一条腿歪搭在船舷上,半低着头,默默享受那支短短的香烟……”;
“小船就离了岸,慢慢地顺水漂移.除非是给游船让道,他都懒得摇橹.摇橹也用一只手,有心无心,不愿意绷紧肌肉.世上哪有这么悠闲的清洁工。”
“我坐在石墩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又坐到另一边的石墩上,目送他和小船渐渐远去.水面漂过梧桐叶,他漫不经心伸出捞网,连屁股都不挪一下……”
我痴痴地望着他和小船消失在夜色里,不愿离去.过了许久……
这里的“清洁工”形象相比于我们大多学生笔下的“清洁工”形象是一种完全的颠覆:工作环境不再是“飞尘漫天的街道”,而是“交错纵横的河道”;使用工具不再是“紧握的扫把和簸箕和用力蹬踏的垃圾车”,而是“轻摇的双橹,漫不经心伸出的捞网”;工作情态不再是“无论寒暑,汗流浃背的辛苦”,而是“一条腿歪搭在船舷,顺水漂移的悠闲”…… 作者笔下的清洁工形象是悠闲的,是慵懒的,却富有诗意,这样的细节描写是与霓虹闪耀的河道,漂浮着诗意的花灯,人们惬意悠闲的生活着的如梦似幻的独特地域——西塘相契合。这样的“清洁工”更接地气,人物形象更加亲切、实在,才能被大家所认可。
可见,我们在写作中应该着眼于不同的地域特色,抓住人物身上的地域特质,不能光凭借自己的经验、印象行文,将同类的人物形象固化为一种形态,将同类的生活单一化,标签化,明明是山东大汉,就不要他说上海话了,明明是秦腔,就不要他表演昆曲了,如果这样就太别扭了。
二、凝视群体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而今的时代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当今的中国速度更是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这样飞速的发展带来了一些群体的消亡和变化,有的群体成了“物质文化遗产”,成了一种历史存在的符号,有的群体虽然依然存在,但是形式形态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019年四川永安的一篇满分作文以“乞丐”为题材,叙述了一位老人在餐厅乞食的事件。
“拉回思绪,却见老人正和服务员说着什么,他弓着腰,不断地点着头,一脸的笑容,脸上沟壑更深了。‘不是不给,是你不能在这吃……’老人卖力点头赔笑。这时,我前面的一位女孩用餐完毕起身离开,玻璃门刚合上,老人竟然端起女孩的剩饭,狼吞虎咽起来。”
事实上,近几年随着“返乡政策”,“扶贫计划”等制度的完善,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乞丐群体”明显减少,以前类似伸手要钱,设计骗钱,甚至如东莞丐帮这样的恶行,几乎是不复存在,而更多是有些穷困潦倒之人,常在一些餐厅蹲守只为温饱,我们是不是在生活中也曾关注过隔着玻璃墙盯着你桌上食物的目光,是不是也曾注意过用袋子收拾别人残羹冷炙的油手呢?永安考生关于当代乞丐的素材恰与这样的时代背景接轨,自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了。
群体的发展不仅在形式形态发生改变,而且其精神内涵也有了实质性改变。八、九十年代“追星族”风靡一时,那时更多地是对一些影视明星的追捧,更多是颜值、演技等这些较为肤浅的意识形态的追逐与崇拜。而现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媒体的正确导向,当年的追星演变成了今天的“粉丝团”,经常听到学生、朋友说最近被“圈粉”,追捧对象往往是让中国水稻丰产的袁隆平科研团队,维护国家荣誉的王毅 “外交天团”,逆行在抗疫第一线的终南山医疗团队这些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发展究其实质恰是当下时代从外显走向内化,单一走向多元的意识形态的发展,是对正能量的呼唤与肯定。
时迁事易,时代在发展,群体在演变,新时代学生不应该对当下这些群体的发展视若无睹,漠不关心,一味地照搬他人,使得自己的文章依然呈现九十年代,甚至是七八十年代的“老面孔”,而应该用凝视的态度对待生活,捕捉到新时代群体的变化,才能给原先的“老群体”,注入新的活力,展示出当前这些群体新的精神面貌。
三、关注新生事物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消亡,也带来了新生,这些新生事物涉及了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新生事物是当今时代的更大主流,在这些新生事物的领域我们更能看到时代的印迹,这一素材的范畴更有创作的价值。
“滴滴出行”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出行方式,打开手机软件,随叫随到,大部分人都曾使用过,如果能抓住典型,从司机着装“一身淡蓝色的衬衫、深蓝色的西装,体现着君子之风”;车型的升格“本田雅阁,丰田皇冠,甚至是奥迪”;车内环境“舒适整洁,空气清新,两个抱枕规规矩矩地靠在车座上方”;规范操作“乘客您好,请系好安全带,目的地×××,距目的地5公里,需要15分钟到达,可否按地图行驶,请问车内温度是否合适”;以行驶过程中一些突发的小事“向司机借充电器”等为重点来刻画形象,并适当与以前的出租车出行进行比较以及乘客的真实感受“连平时张牙舞爪谈天说地的父亲此刻也变得低声细语了”相结合。
整篇文章与时代元素相结合,能够体现出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明素养的提升,富有时代感。这样的文章笔法生动细腻,内容具体充实,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类似这样的时代新生事物,在我们生活中实在太多了,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关注,去思考,及时更新、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库。不要让“互联网+”概念的渗透、抖音视频的热度、主播业的兴起、滴滴出行的方便,公益事业的创新、新冠肺炎的突袭等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题材与我们擦身而过。关注这些新时代的新生事物,会让我们的文章更具创新性。
四、紧盯时代精神
文章素材呼唤时代意识,文章扣紧时代的脉搏,究其实质是对时代精神的关注、推崇、追求,引导学生写文章注入时代精神这一活水,必能让他们的文章焕发生机,常写常新,深度表达。而当今以爱国为核心的创新、奋斗、奉献、和谐、梦想、文明等多元的时代理念,更为我们文章确立主旨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空间,使我们的文章多样、创新成为可能。
“我们家的水管坏了,来了一个修理工。
他身穿一件土黄色的外套,好像有一阵子没洗了,裤子和皮鞋也都脏兮兮的,沾上了从顶上掉下来的白灰,他抬手的时候,我看见他腋下部分的外套都被撕掉了。虽然听口音是本地人,但这种模样,即使是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也会看出他八成是从乡下来的农民工。
在仔细的观察过之后,他开始用榔头和锯子来拆原来的水管,不一会儿,他停下手中的工具,用手试了试它的牢固程度,发现已经摇晃的很厉害了,便用力把那个水管拔了出来。随后把上方断裂的水管用手拿下来,转成一个更小的圆,再塞回顶上去,并在下方安放一个全新的漏斗。他忙完后,看了几眼,说声:“修好了。”
在他离开之际,我外婆让他把那个破漏斗也一起带下去,他微笑着:“向楼下一扔好了,又没有人去挖马兰。”随后便拿着漏斗,扶在栏杆上向下望望,继而用力向前一抛,在听到响声之后,他拍了拍手,独自到楼下去,等着外婆下去给他工钱。”
这篇学生日记记叙一位简朴,不善言语的底层劳动者上门修水管的事件,技术水平不错,文明言行欠缺,文章“只见骨架,不见血肉”,特别是文章灵魂的缺失,就这样的素材我们可以引入“和谐”的时代精神,作为文本的内涵支撑,展开联想想象,着力刻画其技术高超和认真工作的态度,让精打细算,谨慎多疑的外婆也为之折服干脆利落的付钱,免去往日讨价还价的尴尬局面,从而创造和谐的氛围。当然也可以用“文明”的时代精神为主线,抓住这位水管工处理垃圾的不文明做法为重点刻画,配合修理高超,欲抑先扬,引发思考,水到渠成。
可见,引导学生写文章关注时代精神,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文章素材充满新意,即使一些“老旧”的题材,也能“老树换新芽,枯木又开花”。
我们生活在一个素材丰富,文化多元的新时代,需要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在生活中作为一个观察者、思考者、表达者的身份存在,用阅读的态度对待生活,及时感知时代脉动的跳动,从地域特色、群体变化、新生事物等多个角度捕捉时代新信息,反映不断更新的时代精神,我们运用的写作素材才能不随波逐流,不被裹挟前进,我们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充满时代的气息,才能让他人感到我们是一个真正的时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