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04-11
加入时间:2023-09-25
加入时间:2023-09-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轻松的散步,何必囿于“沉重的”心情?
——基于学情再谈《散步》主题探究
宜兴市树人中学 蒋磊
【内容摘要】对《散步》主题探究,如果仅止于“生命无常”“生命脆弱”“生命不易”的角度过多深挖会使人的心情过于沉重。我们要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维度对文章的主题多方考量,找到作者创作意图、教师个性解读与学生独特阅读体验等维度的契合点。
【关键词】《散步》 主题探究 学生阅读体验
现在的课堂上,许多教师在探究《散步》主题时,言必谈“生命”,仿佛《散步》的字里行间处处只是塞满了“对生命的感悟”,于是“感叹生命的无常”“感叹生命的不易”“感叹生命的脆弱”“感叹生命的永恒”等成为了“永恒”的课堂“主题”。这样,似乎我们还没有能真正领悟作者想要通过该文表达的丰富内涵。
莫怀戚先生在谈到《散步》的写作契机时曾说:“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人类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1]因此,近年来,许多教师就是根据作者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局限于“生命”这一话题,展开了众口一词的解读和体验。
例如,《<散步>主题再探》一文认为《散步》一文“初读,亲情之味似乎很浓;再读,生命之重跃然纸上。掩卷深思,‘生命’浮在眼前,包含着对生命的热爱、珍惜、敬畏和责任”。[2]此论,我看成年人都可以认同。
又如,《沉重的“散步”》一文认为,“对生命盛衰无可奈何的叹息,对年迈母亲生命时刻面临消亡的沉痛忧惧,对人到中年传递生命责任沉沉的感喟”,“《散步》一文借助一次平常的散步。写出了这种忧惧,读起来令人沉重。”[3]此说,我略有疑义,即“对生命盛衰无可奈何的叹息”看起来悲情色彩过浓。
周成平先生说过,“阅读是与大师的灵魂交谈”。霍懋征老师也强调阅读就是要“进入角色,想作者之所想,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然后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富有情感的讲述,扣人心弦的提问,适时地辅以直观教具等,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生命”主题不是不对,但绝不是它的唯一,我们文本的解读除了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要看到教科书编者的意图,更不可忽视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何况,读者的阅读“宽度”永远超过作品本身的宽度。
关于《散步》一文的主题探究,苏教版《教学参考书》的观点是表现了“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情感”,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了“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是表达了“家庭伦理的理想”。就两种观点而言,其实是具体和概括的关系。何为家庭伦理?就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又称家庭道德。“家庭伦理的理想”,可以理解为“家庭成员间”要有“真挚情感”,要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生活要有“高度使命感”。不难看出,关于《散步》一文的主题探究,“教参”更为侧重亲情伦理,而非沉重的生命。“教参的解读”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暗示与提醒,教师有必要将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与“教参”进行比对,寻找共同点,对与教参不同的看法,进行合理化的遴选、乃至增减。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教师“个性化”文本解读,同时也可看出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不可忽略的考量。
基于大部分初二年级的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积淀,现有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上的学生们就有关《散步》的主题探究又会阐述怎样的观点呢?
经过长期的课堂观察,笔者把学生在课堂上关于《散步》一文的主题探究整理如下:
“尊老爱幼”:这个主题在文中是比较鲜明的,从我劝说年迈不愿出行的母亲多走走,活动筋骨和发生分歧时,我不愿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这些细节,学生很快就能理出尊老爱幼的主题来。在此基础上也有学生提出我们要先尊老再爱幼的观点。孩子还小,陪伴他们的日子还长,尊老在先,也是给成长中的孩子们一个很好的示范,起到榜样作用。这样的学生对于文本主题的理解是有自己独特思考的。
“做人要有责任感”: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提到了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这些学生探究文章主题时,抓住文中“一霎时我感到责任重大”、“整个世界”等关键词句分析、揣摩,感知到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不易以及他们在家庭中背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使命。
“家庭的和睦”:有些学生则是从整体入手探究主题,得出家庭和睦应该是家庭成员各有其责,各尽其力的结论。母亲是长辈,是榜样,学会“放手”;我是“主心骨”、“顶梁柱”,要有担当,有智慧地合理处理问题;妻子是“贤内助”,有些事需要帮助我共同解决;“孙儿”则是“润滑剂”,给生活带来更多的笑意。
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在主题探究过程中会涉及“生命”话题,但大多是结合文中关于南方初春的田野的一段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感知到生命的张力。即便如此,学生们对于生命的理解也是清新的、充满活力的,而非“生命之重”。
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毕竟还是个孩子,还是那个发出由衷而轻松感叹的“小家伙”,在他们的生命经历中还只是一个“快乐鸟”。
这些主题的探究,是学生阅读后得到的最深切的体会,是学生对于生活的最真切感知,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这也恰恰是“教参”的观点。学生们的这些观点,对于他们的成长有较强的人文价值。至于对生命的感悟,尤其是“对生命盛衰无可奈何的叹息”,很少有学生能体验到。初二年级的学生,大都处于十四五岁的年龄,花季一样的世界,处处充满了阳光,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让这些孩子死死地扣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套子里”。他们有他们的三棱镜、万花筒。生命的感悟过于沉重的话,也是不利于学生建立乐观向上的价值观。
不可否认,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学生探究主题的过程,也是通过文本研读和作者所思所感对话的过程,他们对于作者的观点未必能够全盘接受,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正因为此,同样的文章,才有了不一样的阅读色彩。在课堂上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作者的观点或者自己对于作品的感悟兜售给学生,甚至强加给学生。我们要做的首先是依据学生的阅读体验,适度引领与开导。
曹晓红老师在《备课三感:用心用情用力》一文中写到“阅读是种很个性化的行为,很独特的思考过程,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观点,你的感动在于此,我的震撼又从那里来,多元、各异、不相仿。我们的教学要创设机会把学生个人的学习展现出来,鼓励和张扬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动感的课堂文化。 ”
例如,在赏析“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时,许多同学认为“熬”字富有表现力,是一个儿子对老母亲在这个酷冬苦熬的担心,是一个儿子对老母亲挺过一个寒冬,生命得以延续的欣慰,一个“熬”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关心,迫切希望春天早日到来。显然,初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不会有《沉重的“散步”》一文中的体验:“一个‘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在生命边缘苦苦挣扎的状态,又写出了作者的庆幸。只是庆幸背后恐怕还是不安的预感——还能熬多久?” 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他们的父母又那么健硕,况且又没有为人父或为人母的那种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体验。
一般情况下,初二年级的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经历不尽相同,文学的积累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轻快的散步,对他们而言,不会是“沉重的‘散步’”。章熊先生谈到经典作品对学生的影响时说过:“这些作品的内涵极为丰富,对它的解读与读者的状态密切相连,青年、老年,得意、失落……各不相同,历时而变。”(《我对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点看法——答顾之川先生》)因此,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时,学生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感受。莫怀戚先生写作初衷是想要“强化‘生命’,淡化伦理”, 《沉重的“散步”》《<散步>主题再探》两文的作者,作为中年人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对生命的感叹”这一主题,但是作为阅读主体的初二年级的学生的阅读体验恰恰是“强化了伦理,淡化了‘生命’”。所以,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理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当然,阅读教学,包括对主题的探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对文本理解适当拔高,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深挖一些,这些做法都是可以的。但是,教师的指导必须要与学生已有经验对接(生活的体验、文化的积淀等),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的心理特性。这也许要“站在书上读”而不是“躺在书上读”的道理吧。
因此,对《散步》主题的探究,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观点:《散步》是通过一家人的散步,表现了“表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情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这一观点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轻松的散步,何必只囿于“沉重的”心情?
[1] 钟燕.浅析《散步》教学艺术[J].华章,2010(12)
[2] 黄建斌.《散步》主题再探[J].中学语文教学,2011(5)
[3] 曹茂昌.“沉重”的散步[J].中学语文教学,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