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陈驰科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陈驰科

    树人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欢

    红塔中学

    加入时间:2023-04-11

  • 程夏

    和桥二中

    加入时间:2023-09-25

  • 王静

    丁蜀中学

    加入时间:2023-09-25

  • 姜程杰

    行知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磊

    树人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井花

    树人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烨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畅畅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俊

    杨巷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叶子

    新芳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勤峰

    树人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羊岱婴

    桃溪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洁

    树人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章莉莉

    行知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贞珍

    外国语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陈驰科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

作者:陈驰科  日期: 2023-02-22  点击:

    肖培东老师的语文课,总是给人一种艺术享受,如观山水写意,如听田野牧歌,如饮明前绿茶,自然淡雅,清香醇厚,怡情养心。继《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后,肖培东老师再次引领教师们走进了语文的深深浅浅之间。肖培东自言“浅浅”的语文之旅,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20228月,陈驰科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共读《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利用假期充电蓄能,让好书滋养情操,在书香萦绕的氛围中提升专业素养。教师们以书为友,记录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书香墨韵流动在每个人的心间。共读一本书,专业齐成长,和我们一起走进共读分享活动吧!

于深深浅浅间修行

在刚走上讲台的日子里,总是想着该如何上出一堂精彩绝伦的课,该如何让学生吃透文本,爱上语文。终日“低头耕田”,但却收效甚微。终于,在上完一节无比糟糕的公开课后,突然意识到,“教学”并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闭门造车”,更不可“化简为繁”。

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各种课堂实录,不停借鉴,不停学习。在众多名师中,我发现了肖培东和徐杰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总是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备课心得。这简直就是语文人的“宝藏库”。

肖老师的课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干练、纯粹”。在他的课堂上,我看到了他的轻松,他没有刻意向文本索取,而是立足于文本,根植文本,牢牢扣住文本。文本是他与学生与作者情感沟通的唯一桥梁。

在《紫藤萝瀑布》中肖老师要求学生读书,结果一位同学将文章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读作了“我不由地加快了脚步”。这次“意外”被肖老师敏感地捕捉,并顺势将其变成新的导入,向学生提问能不能将“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改成了“我不由地加快了脚步”?让学生的思维打开,不局限于原文写法,且很巧妙地过渡到了品读紫藤萝茂盛的句子上。肖老师总是能在和学生的互动中,让学生的思维在自我发现中得到提升,在自我提升中找到自信。

肖老师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点石成金,通过三言两语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课堂上,往往在你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肖老师轻轻一点,便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让课堂得到了自然的升华。

仍以《紫藤萝瀑布》为例,肖老师借助“我在开花”这一句话,巧妙切入文本,通过老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对文本哲理的理解,凝聚到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带领学生仔细揣摩体味。如此,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悄然生成。

肖老师的课堂总是很“轻松”就能让学生读懂文章,虽“清淡”但却让人回味无穷。语文的魅力或许就是这般,于深深浅浅中修行,淡真挚,余韵悠长。

(宜兴市行知实验学校 姜程杰)

 

于深深浅浅之间,让语文实实在在

窗外不时有鸟儿啁啾声,高楼林立间,于我,不啻于一种安静的欢喜。天气转凉,浮躁褪去,于是,这个周末,便在家里,难得的清闲下来。

捧读《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一书,这是语文名师肖培东的教学实录。深深折服在他的课堂,那娓娓道来的一节又一节语文课,在我面前,仿若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有对春天安静的等待,有悠长悠长的声音在行走的雨巷,有对梅西式灵感的寻找,有改变河流走向的阅读……

肖培东老师在《教育的美好姿态》一书卷首写道:“你怎么样,你的课堂便怎么样。你,是你的课堂。你是挺拔的,你的课堂就是正直的;你是端庄的,你的课堂就是高雅的;你深刻而有涵养,你的课堂就隽永悠远;你朴素又不失文艺,你的课堂就芬芳却不妖娆……”

而肖老师的课堂恰似江河湖海,时而磅礴大气,时而涓涓潺潺,引领学生在语文的深湾浅滩畅泳。

浅是循循善诱。

《紫藤萝瀑布》课堂中,肖老师提醒我们:语文课,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老老实实”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发出真实的声音。对于语文赛课的求“新”、求“艳”,肖老师说:“一个不当的奖励会迷失前方的星辰,一次真实的落后则会崔放一路的花香。”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不必为追求完美而让细节残缺,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细节,或许,这缺憾,就成了最可回味之处。语文教学,留下的应该是最真实的灵魂。

记得老师《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上的一个细节:千人会场,肖老师问了一个女孩“蹲”和“伏”能否互换位置,女孩一语不发,肖老师却没有放弃追问,换种说法问、轻托着她的手问,女孩始终倔强地不言不语,也不做“蹲”和“伏”的动作,肖老师故作冷淡地忽略她,却在下一个问题中听到了女孩细微的回答,肖老师立刻叫起她,她大声地重复了一次。我无数次被这样的环节感动——课堂上,老师没有居高临下的傲然,没有步履匆匆的赶进度,有的只是耐心的等待和真诚的关怀。正是因为有了“蹲下去”的情怀,肖老师的课堂上才会有学生一次次的“站立”。

“俯下身子蹲下去”是我应该努力追求的姿态。只有俯下身子,才能听到最真诚的声音;只有蹲下去,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才会有最平等的对话。学生的挺拔需要垫着老师的清醒和谦卑。

深是意犹未尽。

在作文教学《好久不见》课堂中,肖老师精心设计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又见”启示学生:只要足够用心,生活处处皆美好。经过思考后,学生们又见读书笔记本上自己的文字、又见神秘的星空、又见家乡的小桥流水,其中一位学生的立意最与众不同:锅铲又见到了锅,意味着充满烟火味的家庭温暖的回归。这让我不得不佩服肖老师的教学之道,让我真切听到了“核心素养”落地、开花的声音。

似乎第一次才发现语文的美丽。我开始不再用职业化的角度去审视语文。孔庆东老师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肖培东老师说:"可以是一首歌,是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可以是一件艺术品,是梵高的《向日葵》;可以是断臂的维纳斯,可以是高山的倾诉,可以是依水的沉思,可以是易中天的讲坛,可以是祖母的白发真情……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更有对文化的深细感知和体认。"原来,语文的世界竟然是如此的博大辽阔,语文的视野竟然是如此的深邃繁茂,语文的内涵竟然是如此的丰厚广远。而这样深深浅浅地教语文,教我如何不依恋?

(宜兴市树人中学 蒋磊)

 

深深浅浅,都是语文的歌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是继《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之后肖老师的又一全新力作。这本书收录了肖老师的十六节课堂实录,囊括了教读课、自读课、名著导读课、写作课等多种课型,每节课后面都有一些名师专家的精彩点评。阅读每一个课例,于我来说,都是对教材文本的一次重新审视,对自身不足的一次彻底剖析。其中,教学实录《老王》,让我看到了一个新的语文世界。

读了教学实录《老王》,才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导入。上课伊始,学生一句响亮招呼语的“老师好”竟然也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肖老师随口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你们喊我什么?那请问,‘老师’的‘老’和文章中‘老王’的‘老’有什么区别呢?以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看。”学生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老”是指经验多,学识广,而“老王”的“老”是指他年纪大,有的同学认为一般关系好的可以在称呼前加一个“老”字。紧接着,肖老师顺势而为,利用学生回答的“关系好”来进一步提问“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写出了杨绛一家和老王关系好的呢?”很自然地就引领学生关注到了文本中描述的杨绛与老王交往的几件生活琐事,梳理了文章内容,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初读认知。课堂没有刻意的追求,没有思维定势,总能凝神细听,巧妙利用学生的话语,利用一个个小的教学情境,开启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之旅。肖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总能让人心生敬意。就像肖老师自己所说的“一个好的课堂,既要有有意栽花花盛开的预设之美,又要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生成之喜。”

读了教学实录《老王》,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引领学生去读课文。肖老师从文中“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中的“闲话”一词入手,反反复复,一问一答,让学生体味感受杨绛和老王一路上说着“闲话”时的那种心静,在看似浅浅的“闲话”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读出了杨绛和老王闲话时的那种温馨感、轻松感。紧接着,仍然是读。课文第二段有作者转述老王的一段话,肖老师巧妙地将转述变为直接对话,自己扮演杨绛先生,一位学生扮演老王。“老王,你怎么成了单干户了?”肖老师一句充满温和、关心语气的问话,立刻将这位扮演老王的学生拉入了情境当中,学生也不由自主地带入了浓厚的感情来读。师生之间,你一句我一句地朗读,反复推敲,改进,反复地演试,把杨绛先生的温和、善良,老王的伤感、无奈、酸楚、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也让全班学生都进入到那个场景中去,去慢慢体会老王生活中的不幸。杨绛先生的语言文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如果仔细去读,就能读出她的丰富情感来。肖老师抓住杨绛先生的这个语言特点,引领学生紧扣文本,于平平淡淡的文字中,继续细细地品读老王的苦、老王的穷、老王的孤、老王的痛。读,仍在继续。从课文第8段开始,杨绛先生和老王有比较集中的直接对话。这次是老师读旁白,学生齐读,兼任“我”和老王两个角色。初读一遍后,老师又与学生你一句我一句闲聊,揣摩人物心理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这一部分,带学生充分领悟人物的处境和心境之后,继续来三遍朗读,老师读旁白,学生用心读“我”和“老王”的对话。据统计,这篇课堂实录中出现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读”,出现次数多达百次以上,“大家都喜欢这段话,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同学们,读读看”、“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老师和你一起读”……读,贯穿整个课堂始终;读,是肖老师课堂的灵魂;读,是他教学风格中的核心要素。当学生思维受束缚的时候,当学生体会不到人物情感的时候,当学生把握不了文本内涵的时候,反复读,无疑是最有效的课堂手段。相比之下,才知道自己的教学是多么浅陋,平日课堂所涉及的朗读真的只是为了读而去读,为了评价去评价,太刻意,太寡淡无味了!

肖培东老师说:“我的岁月,是一条河,深深浅浅的,都是语文的歌。”浅浅的语文之旅,印下了无数深深的足迹。浅教闲问,不急不躁,凝神细听,都是风景。让学生的思维流动起来,让课堂于尽情的朗读和真诚的对话之中绽放精彩!

(宜兴市树人中学 井花)

 

浅浅地教,深深的爱

我潜心细读了肖培东老师《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一书,认真阅读了书中16篇教学案例,仿佛在现场聆听了16堂精美的课,每一堂都让人陶醉,令人钦佩,忘我地沉浸于语文课的神奇与精美,由衷地钦佩肖老师的智慧和才情。每一堂课的独特与深刻都烙在了我的心上,反复斟酌,以下几方面是肖老师始终坚守的遵循,是语文教学不该偏离的正道。

一、心里想着教材

肖老师每一堂教学设计,无论怎样别出心裁,都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入手。讲读课不离课后问题的要求,如《老王》教学设计虽是“闲”话老王,其实紧扣老王送香油鸡蛋这一重点段来品读;《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始终不离散文的情感和语言赏析;《猫》教学设计充分把握单元教学阅读方法,紧紧围绕默读和概括文章中心进行,把握文章主题也充分体现了小说教学的要求。由此可见,肖老师教学心里始终想着教材,没有脱离教材去进行所谓的标新立异,将语文教学落到了实处。反观我们的教学,常常在教学内容上不厌其烦地条分缕析,而忽略了编者的意图和浅化了教学的重难点。

二、眼里装着学生

教材永远装在肖老师心里,在课堂上,他的眼里只有学生。在我们的公开课上,我们总是期待着举手的同学会带来惊喜,害怕学生不举手造成课堂的沉闷。而在肖老师的课堂,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而是所有学生都被关注,每个人都可以言语。肖老师总是不忘关注角落里的每一位学生,不举手的同学在肖老师的引领下往往带来惊喜,学生的每一次回答,他都予以了智慧的点评,让学生获得了信心与提升。

三、话里藏着智慧

若说“心中有本,眼中有生”还可学习,但肖老师的课堂语言绝对不可复制,这也是他的课堂呈现精彩的重要原因。他似乎没有多余的话,每一句恰到好处,每一句掷地有声。不必说他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无论上哪一课,他总能找到最妙的切入点,比如上《老王》一课,他竟从“老师好”顺势提问:“‘老师’的‘老’和‘老王’的‘老’有什么区别?”就这样非常自然地引入课文。也不必说他应对意外事件的冷静睿智,似乎每一节都有突发险情,但每一次这种意外无一不成就了课堂的精彩,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一位学生反复说作者是胡编乱造时,肖老师不愠不火,不急不慢,巧妙地让学生结合句子体会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终于化险为夷,将学生引到艺术加工上来。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真正的极简美学不是为了简化而舍弃,而是深思熟虑后的返璞归真。简单到极致,便是大智;纯粹到极致,即为大美。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好课一定是推动学生思维的课,好课一定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好的课,既要有有意栽花花盛开的预设之美,又要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生成之喜。好的课,于无形中见匠心,于意外下显功力。好的语文课堂,一定是老师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去阅读,去思考,去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

有情怀的人,自带光芒,肖老师带给语文教师的是对诗意生活的向住。生活其实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的教学素材,关键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热爱的心。没有难教的课,只有不悟的心。教,是学的唤醒;学,是教的推进。“心中有本”是教学的基础,“目中有人”才是教学的根本。《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引领我抵达语文教学的深处。

(宜兴市常青外国语学校 刘芳妮)

 

守好语文初心,上好语文课堂

几年前曾近距离地接触过肖老师,听他讲座,和他互动,他的儒雅温和一直深深地就在我的脑海中。读了肖老师的课堂,我更发现他的智慧,真诚以及对语文的那种纯粹,处理文本的那种细致温和。他扎根于教材,用教材教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他牢牢抓住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引导给学生阅读方法,授人以渔。

何为“语文”,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清晰认识的。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的综合性的课程。肖老师曾说过语文老师要明确理解“语文”二字,才能上好语文课。肖老师的语文课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语文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去接触语言,学会扎实品语言。例如《老王》肖老师在课上就是引导学生朗读,不仅仅是朗读教材中的语言,而且引导学生基于文本想象说话者会说的话。

基于生活获得阅读体验,语文课要更接地气。《老王》的导入中肖老师提出问题:老师的老和老王的老有何区别?很自然的走进了散文中杨绛与老王的生活。肖老师说:“生活其实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的教学素材,关键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热爱的心。”我想语文老师不仅要有一颗敏感热爱的心,还需要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和随手记载生活的习惯。

在语文课堂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我们似乎困惑于语文课堂之风从何处来又吹往何处。肖老师的课从浅处入手,走向深处,带领学生在语文的课堂探索语言的奇妙,从而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如此朴实而又精彩,让人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所以我想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时代的潮流中要回归语文的初心,语言的本质。上好语文课,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宜兴市湖实验学校 沈烨)

 

以文悟道 浅教深意

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再现带给我的感触颇深,他擅长借助文本,浅浅地开始,循序渐进引导课堂,最后又能深深地抵达,带给学生直抵灵魂深处的感悟。对比肖培东老师与我自己执教的《猫》这一课,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导入课堂时,肖培东老师极尽简洁,巧用教材上的插图,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将目光集中于文本,去独立思考、判断插图画出的是第几只猫,对应着答出依据。肖老师一方面让学生熟悉了文本,另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设置了关于猫的谜语并且联系名著《朝花夕拾》中《狗·猫·鼠》的片段导入文题,实际上与文本的关联并不大。我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放在了小组合作上,先完善表格,填写郑振铎笔下的三只猫在来历、外形、性情等方面的内容,再让小组代表分析表格内容,耗费了较多的时间。

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设置为让学生审理芙蓉鸟被害案,由此归纳文章的主旨为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结合时代背景,我直接向学生介绍了郑振铎在这一时期中作品中体现的思想,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最后,为了深化主旨,拓宽学生的视野,我播放了《觉醒年代》的视频剪辑让学生们直观感受那一时期的黑暗社会,体悟青年们在被压迫时的觉醒与抗争。

 肖老师则顺应着看图辨猫环节,引导学生去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只猫亡失后难过的心情,带着学生一句一句读,代入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发现了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在第三只猫亡失后,感受最深刻。在读第三只猫时,肖老师引导学生品读妻子与张妈的对话,为后续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刻意蕴,为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人性缺失的主题打下了基础。肖老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浅浅地开始,却能一步步深深地抵达。

与肖老师的课堂相比,我的教学设计更加模式化、板块化,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不那么流畅自然,在传达文章中的深刻意蕴时,因为学生不熟悉时代背景,所以是以教师介绍为主,学生其实缺少了自我思考、深入感悟的过程。

我想,向肖老师学习,紧扣文本,浅浅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深入阅读,思考、发觉文本的深意,学生由此产生生活体会,把文章读成现实,以文悟道,才更有语文味!

(宜兴市杨巷中学 徐叶子)

 

碧波深处语文心

对于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我除了“膜拜”不知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了。中学语文教学名家辈出,向名师学习,观名师课堂,是我们草根教师学习修行的一条路径。曾经想效仿肖老师的教学风格,一番尝试之后,觉得自己是在徒劳。总感觉不管自己怎么“鹦鹉学舌”,就是没有大师的那个味儿,课堂效果更是差之千里。工作室此次组织阅读《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让我有了更多的反思。

“我狠狠地盯着……久久地想……”肖老师说自己是这样对文章进行研读的,我内心不禁一颤,顿生愧疚,想想自己教学时,文章读了几遍?没有难教的课,只有不悟的心。你在文章外, 就谈不上文章的教学。

或许这也正是我只能止步于“东施效颦”的原因吧。

为何特别喜欢肖老师的课?因为他删繁就简,而我总忍不住就简增繁;他举重若轻,而我习惯性地举轻若重;他就地取材,而我总是旁逸斜出多此一举。

翻看书中收录的16个课例,看他轻松间对教材资源的运用,“预习提示”“阅读提示”“课文注释”“旁批”“名著导读”“写作要求”等,可以说是全覆盖。《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棵小桃树》《伟大的悲剧》《周亚夫军细柳》等很多课例运用到了多种教材资源。甚至于连课文插图都能为其所用,如《猫》的课例中巧妙地运用猫的插图让学生在“猜读”中走进文本,明了“三只猫的特点”。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觉得这样的两句诗用在肖老师对教材资源的运用上恰如其分。课堂既有有意栽花花盛开的预设之美,又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生成之喜。清清浅浅间“信手拈来”的机缘,是大道至简的大智慧。

肖老师课堂的眼眸,既接收清浅,又朝向深邃。素简,从容,深入。只有研磨课堂的每一条清晰来路,研磨课堂的每一个问题设置,研磨课堂的每一句语言走向,才能温和地、智慧地引领学生去看见文字中的诸多隐藏。只有当“精进”二字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时,才能触摸到语文教学的大境,才能真正拣拾到碧波深处的珍奇。

教学无止境,没有最好的教学,只有更努力地教学,深深浅浅间,我们永远在路上。

(宜兴市树人中学 许勤峰)

 

上素颜的课,追求语文的返璞归真

梁实秋先生有句话叫“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很好地概括了我读肖培东老师的书,看他的课例的第一感觉。原生态教学,说的大概就是肖老师吧。

肖老师的课,无论是引入还是总结,都能信手拈来,用现有的资源生成自己的课堂内容。

比如《一颗小桃树》的教学,肖老师用课本的批注开始引入,引导学生找到问题,通过自读文本去解决问题,再适时点拨重点问题,深入挖掘文本。孩子们学得轻松、自然,老师也教得轻松、自然,作为读者甚至会忘掉这个老师的存在,会和学生一起关注课文、关注那些朴素的文字。原生态教学即回归文本。简简单单的教学形态,轻轻松松的教学生态。我们看不到花哨的外形,只有深化的语文内容。肖老师总能巧妙却又不露痕迹地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咀嚼文字。看似无味却有味《一颗小桃树》,引得简单,品得深入,咬一咬文,嚼一嚼字,寻找言语分析体系,触摸文字,这是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扎到语言深处的功力,只要扎的深、品的细,才能把语言的芳香,语言的味道,语言的感觉感悟到。这样你在课堂上就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想想自己,有时候课没上好,最大的问题是对语言的感知力、敏感度不够,很少能自己去发现文本语言深处的秘密,语文课如果离开了语言的感知,语文课基本上就上砸了,可能这节课是讲思想道理,讲人文关怀,这些当然要讲,但必须扎根在语言上,离开语言这片土地,我们就不会上好课。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朗读在肖老师的课堂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美。书中的每一个课例,肖老师都可以用朗读再现语言的方式来支撑课堂、推进课堂。无读不成析,无读不成课。肖老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具体的、细致的、到位的。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关键词句、一个标题,都能被他抓住,学生借助朗读,向文本更深处迈去。

反观我们自己的现状,阅读习惯的改变,碎片化阅读的冲击,我们似乎总有太多的理由去远离纸质书香。及时回归读书的寂静和温馨,用阅读向浮躁和喧哗告别。最好的方式是,回归宁静,读书,改变自己。

真正的语文课是阅读他人,但更应该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是文本阅读,更是文字阅读。

我想,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的要素能落到实处,顺着语文的特点、文本的特质、学生的学情自然流淌,那么,每一节语文课,都会是闪亮的。

宜兴市桃溪中学  羊岱婴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肖培东老师闻名已久,却从未好好“欣赏”观摩过他的课堂。万幸有《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在一篇篇课堂实录中,肖老师的儒雅之气凸显而出。他应是一代儒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没有花里胡哨,没有哗众取宠,没有人云亦云。紧扣文本又另辟蹊径,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又打破重组,无招胜有招,见招拆招,完美诠释何为深深浅浅教语文。

一浅浅在导入突破口。看似信手拈来,却是神来一笔。《老王》的入题抓住学生上课前的一声习以为常的“老师好”,《走一步再走一步》抓住听课老师没坐稳发出的一声惊叫,《紫藤萝瀑布》抓住学生课前自由朗读的失误(错把不由自主停住脚步读作不由自主加快脚步)……不经意间就被导入那曲径通幽处。

二浅浅在学法指导。肖老师的课重在读,真正是在读中品,读中尚。《紫藤萝瀑布》的那句“我在开花!”每一个重读音不同品出了紫藤花不同的精气神。我想,这堂课仅仅是这4个字的读,品,赏,再读再品再赏……这样的过程应该是令人兴奋而感动的,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新奇而获益匪浅的。对比式的阅读,或师生,或生生之间的切磋,真的是个不错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妙招。招不在老管用就行。

三浅浅在教法自然。课堂是学生的其实也是老师的主阵地。删繁就简,有的放矢。肖老师很好利用文本,尤其是批注,阅读指导等现有的书本资料,以此为例,以此为线,步步为营地引领学生不知不觉间完成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引导也是浅浅淡淡,没有轰轰烈烈的表扬赞美,热烈鼓掌。聆听反馈追问启发,师生间你来我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四深深在对主旨的挖掘。物,我,我们,历史,社会……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紧扣文本又跳出文本。像《老王》《紫藤萝瀑布》,沉重的社会背景已远离学生,但肖老师并未回避,而且从这点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人生。《一颗小桃树》更是让学生用一个字总结对小桃树的感情,从个人感受,到成长体会。

其实深深浅浅之间方是语文之道,只有我们对文本深深地细品,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想法体会,才能打破文本,驾轻就熟,举重若轻,才能在我们的天地间从容不迫,才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底气!

(宜兴市树人中学 张洁)

 

浅中有深意,闲话重千钧

读肖老师的课堂实录,仿若静坐山中,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寻常之景中渐入非凡之境。初读《老王》,我似乎总是在着力思考该怎么分析“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眼睛里好像容不下他人。看肖老师的《老王》教学设计恍悟一点:人物形象一定要置于情境之中才能立起来。脱离了情景去看“人”,肯定会显得有些单薄、空洞。而这个情境一定是作者给的,我们老师所能做的只是将作者已经给出的情境在课堂中架构出来。肖老师很巧妙地利用了“闲话”这一情境。“闲话”之中有老王的苦而良善,有“我们“的悲悯愧怍,也有社会层面的冷暖人情。在作者平淡冲和的语言里,在肖老师引领学生似寻常家话般“浅浅”诵读中,学生们能从寻常的意境中去体会感悟那个年代的贫穷与疾苦,某种程度上消除了时空的局限,拉近了学生与文中人的距离,近距离感受着文中人的苦与善,学生才更能够明白温暖的力量,人情味儿的可贵。浅浅地读,无须豪言壮语,更不必慷慨激昂,只因世间本就寻常;深深地悟,不用刻意解读,更不可故作深沉,原是情到深处自然浓。浅中有深意,看似闲笔却能够带领学生去细读看社会。肖老师的架构于巧妙中有温暖的思考,让人受益匪浅。读此设计,自我反思:作者给出的情境我能否找到?语言的沟沟壑壑、折折痕痕中能否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畅读?思辨的角度在哪里?温暖的力量于何处?正如肖老师所说,“没有最好的教学,只有更努力的教学”,作为新手,我,只能永远在路上。

(行知实验学校章莉莉)

 

一堂好课,从“浅浅地”开始

“我的岁月,是一条河,深深浅浅的,都是语文的歌。”

20多年前,老师那一课《雨中登泰山》中的‘移步换景’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语文学习,原来可以如此在深深浅浅间来回灵动地走着的。我循着这条路,也成了语文老师,深深浅浅地,教着我们共同热爱的语文。”

初拿此书,还没来得及打开,便被封面吸引,分别是肖老师对语文新课品读的感悟以及1999届学生厉毅对肖老师真挚而走心的回忆与评价。本以为这本书可能是又一本常规的语文教学系统解读,没想到打开书本就让我眼前一亮。他不拘泥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类读本,而是另辟蹊径,从课堂实录开始,从文字里能够看见鲜活灵动的课堂,让人身临其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所以,在肖老师《老王》这一篇教学实录中,给我有所启发。这篇文章我也上过,其实我是有点“害怕”上类似于杨绛和鲁迅的文章的。文坛大佬,文笔不凡,立意深刻,如何教好上出精彩,除了套路教案,思索一些更加新颖的上课形式,让学生可以从这些情感文章里挖掘更多,这是我每次上课的“终极目标”。而一般这样的文章我至少会花费2-3课时,想花样,想形式,想捷径,想太多、讲太多,层层叠叠堆积了太多的解读,生怕漏了些什么,回头再看看,这样的课堂无非支离破碎,学生真正有哪些深入或者标新立异的思考,现在我也无法确定。

本书中的《老王》教学实录,全程围绕“愧怍”一词展开以及作者字字含情的语言,带领学生主体阅读。情景化的演绎方式,整个课堂“情味儿”甚浓,代入感极强,教师带领了学生走进杨绛先生的情感世界,在看似云淡风轻的语言文字里去体味。回归文字,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方能引发情感共鸣:这样一个“孤独可怜的老王”形象跃然纸上,对于其的“愧怍”自然不言而喻。

作为年轻教师,教学时总想面面俱到,甚至挖掘更多,其实每次的语文课我们不如先从“浅浅地”开始,让学生成为把控课堂节奏的那个人。《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经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资料。”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我。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运用多种课型,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好语文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学无止境,我们永远在路上。

(宜兴市常青外国语学校 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