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陈驰科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陈驰科

    树人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欢

    红塔中学

    加入时间:2023-04-11

  • 程夏

    和桥二中

    加入时间:2023-09-25

  • 王静

    丁蜀中学

    加入时间:2023-09-25

  • 姜程杰

    行知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磊

    树人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井花

    树人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烨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畅畅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俊

    杨巷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叶子

    新芳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勤峰

    树人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羊岱婴

    桃溪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洁

    树人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章莉莉

    行知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贞珍

    外国语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昆明的雨》中“情味”初探

作者:章莉莉  日期: 2024-04-07  点击:

昆明的雨“情味”初探

【摘要】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昆明的雨》语言质朴自然,但读来却令人感觉意蕴深远、情味浓浓。文章结尾处提及“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到底是怎样的情味能够让作者四十年后都念念不忘呢?昆明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先生曾经将昆明视作他的第二故乡。由此可见,先生对昆明的情感之深。本文尝试以文中所提及的“情味”为切入口,试图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去初步探究这篇文章中的情感意蕴。

【关键词】昆明的雨    情味       

 

引言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教材中的一篇优美散文。通过这篇散文,我们可以初步感受汪曾祺先生笔下昆明雨季的特点及独特的风土人情。作者由一幅画开始对昆明雨季中的点点滴滴展开描写,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浓浓的情味。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等无不展示着昆明独特的风土景象,苗族小姑娘、房东母女等昆明人身上无不体现出淳朴厚道的人情味道。若干年后,作者对昆明雨季的特点仍印象深刻,对昆明的风土人情仍念念不忘,毫不犹豫地抒发自己的感受“我想念昆明的雨”。因此,情感始终是这篇散文的“神”,抓住文章的情感内涵进行探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情味”二字至少蕴含着以下的具体情愫。

 

一、对昆明独特景物的喜爱

文章开头先写了友人宁坤索画这样一件小事。汪曾祺先生是画家,但是这幅画他却说“我想了一些时候。”可见,这并不是随手而画的一幅画,而是作者经过精心构思的。那么,这幅画究竟画了什么呢?倒挂着开花的仙人掌与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寥寥数笔,可见画本身并不复杂,但值得深思的是作者为什么选择画倒挂着的仙人掌和菌子。笔者认为,仙人掌能倒挂着生存以及菌子遍地都是固然能够体现昆明雨季丰润这一特点,但作者选择仙人掌和菌子应该还有更为深刻的寓意。在文中提到仙人掌有两种用途,一种用于辟邪,另一种是用作篱笆隔绝牛羊。前者反映了昆明人的一种精神面貌,后者则反映了昆明人生活特点。辟邪的最根本内涵是“保护”。而用作篱笆也是对菜地的一种“保护”,再联系当时昆明在战乱中的特殊地位,作为大后方的昆明,在动乱年代,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当地的民众与学生,而倒挂着的仙人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韧劲,也正是当时困难背景下坚强生活民众的一种缩影,因此,倒挂着的仙人掌是很能反映当时昆明的特点的。至于各种菌子,这是因雨而生的生灵,当时随处可见的菌子连西南联大的食堂都有,可见某种程度上这是昆明人的经济作物。战乱年代,物资匮乏,百姓生活贫苦,而各种菌子却给贫苦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满足了贫苦百姓的味蕾需求,昆明的雨不仅滋润着自然界万物,同样也滋润着昆明的人,这不正是昆明雨季的特点吗?因此,作者“想了一些时候”才选择这两者作为代表昆明特点的典型事物。除了画中的景物外,作者在文中还写到了雨季中的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等,杨梅的炽红、花朵的芬芳无不体现出昆明雨季的明亮与丰润。如此美景,也难怪作者说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

二、对昆明温暖人情的感动

除了雨季中昆明的景物外,作者笔下还写到了雨季中昆明的人。有跳下火车捡鸡枞的人、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有房东母女,其实字面上没有写到但我们能够读出来的还有“坐在人家阶石一角”里的人家和小酒店里的老板。这些人或为生活奔波,但读来却都令人感到温暖。如果联系汪曾祺坐火车到昆明那段历史,我们或许能够感受到跳下火车捡鸡枞的人背后是多么不易了。汪曾祺当年坐火车时战火纷飞,一路上除了颠簸劳累之外,精神上也是高度紧张的。在动乱年代,旅途中有未知的危险是一种常态。因此,不难想象,在当时如果真有人跳下火车捡鸡枞倒是真能看出战乱之中昆明人面对生活本身的一种从容、淡然之美了。这又似仙人掌久经倒悬之苦仍能顽强开花的映照。卖杨梅的女孩子除了有一种娇俏、内敛之美外,还有为生计奔波的勤劳之美,联系作者的另外一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小姑娘除了卖杨梅之外还卖“玉米粑粑”等,可见一年四季她们都是在辛勤奔波的,而这种奔波并没有使她们放弃对生活之美的追求,“小花帽子”、“绣了满帮花的鞋”都是她们积极乐观生活的展现。如果说卖杨梅的女孩子令作者眼前一亮的话,那么房东母女则可谓使作者心里一暖。并且这种暖意持续了四十多年。从“每天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可以看出寡妇和她的养女生活并不是那么富裕,至少需要卖花来维持她们的生计,可即便是这样,她们在送花的时候并没有吝啬,而是“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房东与租客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短暂的契约关系,尤其是在动乱年代,租客随时可能搬走。而这对母女却对异乡之人如此热情宽厚,难怪作者说“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作者在异乡感受到暖暖的关怀,慢慢酝酿成“情味儿”,萦绕心间四十余年。小酒店的老板没有正面出场,但也是给人暖暖关怀的一个人。作为学生,当时作者和友人的生活是相对比较艰苦的,所以我们从文中也能看到当时消费的东西并不多,“一碟猪头肉”与“半市斤酒”,这些东西很容易算出成本,可见老板所赚的也并不多,但作者和友人就这样一直“坐到了午后”,如果当时有时间成本这个概念,估计老板可能还是亏的。但即便这样,老板并未急躁地来催,而是任由两个年轻人雨中小酌、谈天说地,由此可见淳朴厚道的昆明人特点。除了暖暖的人情外,随意一笔“上了绿釉的土瓷杯”也可以看出昆明人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了。种种这些,都构成了昆明人生活的底色,给异乡学子以温暖和阳光,几十年后,作者在回忆时种种细节还能历历在目。

三、独在异乡的淡淡感伤

作者说“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同时,文章中还提及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彼时的汪曾祺远离故乡求学已经五年多了,云南昆明与故乡江苏高邮远隔千山万水,动乱年代,音讯难通,可以想象作者有乡愁是理所应当的。但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其实还寄托着另一层“乡愁”。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已经离开昆明四十年之久,而当年昆明的人和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作者回味了四十年,在作者心中,昆明是第二故乡,因此,在回忆当年昆明的雨引发乡愁的同时,也有而今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两处时空,一种乡愁,使得文章当中有一种叠放效应,从而“情味”更浓。

四、同为异乡人的相互慰藉

作者在昆明的雨中感到淡淡的乡愁。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关注。作者是江苏高邮人,友人朱德熙是江苏苏州人。两个江苏人远在云南,在一个积雨少住的早上去莲花池看陈圆圆的石像,而陈圆圆又恰好是江苏常州人。陈圆圆当年也是因为战事来到云南而无法返回故乡,这经历似乎与当时的作者较为相似。当年陈圆圆站在莲花池边思念家乡,而今作者与友人又在莲花池边看陈圆圆的石像,心中难免会有所感怀。陈圆圆乱世中一弱女子最终却客死异乡,想必身为同乡人的作者内心会自然油生出一种同情和怜悯吧。对于陈圆圆来说,几百年之后老乡的惦记似乎是无形之中的一种慰藉。而对于作者和友人来说,同为江苏人、同在云南、同处异乡,他们之间的交往会有同乡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从后文作者与德熙雨中小酌以及前文提到的宁坤(巫宁坤,江苏扬州人)索画中都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在西南联大时深厚的同乡同学情谊。这种同窗之情也被深深地打上了昆明印记,所以当年的“情味”意蕴深厚、影响深远。

五、对当时生活的深厚感怀

当时的云南昆明作为大后方,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所以百姓仍有比较恬淡、安静的生活。这种战乱之中少有的淡然、宁静的生活也是作者难以忘记的“情味”之一。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个安静的午后,与友人畅快小酌,看似悠闲自在,但透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一种“沉沉”的氛围。文中写到“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以及“木香花湿雨沉沉”,再加上毫无生气的鸡,这些景物让人感觉到看似悠闲自在的背后似乎并没有那么轻松。联系当时的背景,文章所回忆的是1944年5月昆明的雨季。1944年,抗日战争已经到了最为紧要的时候,作家的家乡已经沦陷了很久,作者的亲朋好友有可能正在浴血奋战,而作者却只能和友人远在昆明小酌,此时,作者的心境估计还有一层深深的忧愁。悠闲与忧愁并在,酝酿着复杂的“情味”。

六、对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本文写作于1984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困难重重。作者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本文为我们呈现出了美景、美食、美人、美情等等一系列的美的画面,带领读者重回战乱年代的昆明。战争年代的昆明尽管也是困难重重,但是人们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与对美的追求,而是从美中去攫取生存下去的信念。不管是卖杨梅的小姑娘还是寡妇母女,她们都积极乐观地生活着,在缅桂花的淡淡香气中,困难仿佛暂不存在。所以,在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将美的人、事、物像画轴一般一一展开,其实也是鼓励人们善于从生活之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与信念。

 

结语

自然之雨固然值得欣赏,但是雨中的景、物、人、事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笔触之细腻、意蕴之深厚。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作者对雨中之景的喜爱、对雨中之人的赞赏、对雨中之情的感怀,我们发现《昆明的雨》中有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有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更有作者发现美、汲取美的精神追求。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也吸引着我们不断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参考文献

[1]冯敏.《<昆明的雨>情感内蕴解读》[J].语文建设,2018(06)

[2]洪越.《汪曾祺<昆明的雨>之情感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06)

[3]梁杰.《<昆明的雨>:情味及其表达》[J].中学语文,2020(04)

[4]童志斌  康乐乐《“昔日之我”与“当下之我”——<昆明的雨>情感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0)

[5]汪曾祺.《城南客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142—143

[6]汪曾祺.《汪曾祺说·我的世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75

[7]王小东.《意象:<昆明的雨>情感密码》[J].中学语文教学,2020(12)

[8]詹丹.《淡淡的情味——重读<昆明的雨>》[J].语文学习,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