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04-11
加入时间:2023-09-25
加入时间:2023-09-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宜兴市树人中学 许勤峰
【摘要】:“积木”写作是将预制的构件(素材)进行不同的排列,从而完成主体创作的一种写作训练模式,“性灵”写作就是“直抒胸臆,自出机杼”,两者在实际操作中都面临一定的尴尬,如何趋利避害,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本文就两者的互融,在“预设”和“灵动”的统一、“感想”到“敢想”的升华、“再现”到“细节”的飞跃上做了一点尝试。
【关键词】:积木 性灵 互融
作文,占了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语文教学中,写作是问题最多的,因为它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训练养成的东西,得有一段时间的浸润与培植,是教学的难点,师生的痛点。
搭积木的游戏我们小时候都玩过,通常是立方的木头或塑料固体玩具,通过进行不同的排列拼成房子,各种动物等。何为“积木”写作?顾名思义,就是像搭积木一样,按照“审题—选材—立意—构思—打稿—修改”的步骤在一定的写作支架里将预制的构件(素材)进行不同的排列,从而完成主体的创作。
“性灵”写作最早的理论萌芽是明代李贽的“童心说”,提倡本我、本真、本质,反对伪我、伪情、伪文。他主张文学要写“童心”,即未泯灭的“赤子之心”,认为天下至文,莫不是“童心”的体现。
在他的启发下,清代袁枚提出了“性灵说”,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1]],又认为“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2]]同时更是身体力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3]]。
简而言之“性灵”写作就是“直抒胸臆,自出机杼”。在我们的现代教学中,这正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新意” [[4]]这一要求相契合。
一、互融的必要性
在自己的写作和教学生涯里,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说真话、抒真情,不要让学生成为写作里的“别里科夫”,提倡“性灵”写作,可是怎么写?不知道。老师一味指导写作技巧,还是不会写,素材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一篇好的文章,总是有一个好的故事核心,或感人、或曲折、或轻松、或沉重,这样才能引起读者共鸣。这个故事就是素材,素材来源或向内,也就是自己的经历;或向外,是通过阅读积累的别人的丰富的经历,创作时再内化为自己的故事。美的文章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内容丰富,如同一盘菜,得有料,而不能清汤寡水;还得有味,那就得用细节来表达真实生活。这些都离不开“积木”写作训练,“积木”就是素材,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积木”是“性灵”的粮草,当然这些鲜活生活不是一地鸡毛,它是在天地和人生的大背景下内心的痛感和欢乐,它得是真性情。
“积木式”写作最大的缺点是素材(预制件)会被生搬硬套,同一个素材写出多篇文章,如“我”与阅读的故事可以出现在《其实它一直都在》、《我的好朋友》、《有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等文中,导致学生在别人的生活里讲自己的故事,“虚我”甚至“无我”,写作个性缺失,情感表达符号化。要在别人的树上,开出自己的花,那就只能炫技拽词了。
“性灵”写作就很好地弥补了“积木式”写作的这一弱点。
学生渴望灵感被激发,但往往会忽略生活中本身有质量的素材积累,所以“性灵”写作不能摒弃“积木式”写作训练,它离不开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只有“积木”写作与“性灵”写作的互融,才能让学生更多地去认识、去感受、去记录、去传达这个世界的多面性,在尽可能宽广的时间与空间里实现自我诉求。
“积木”写作训练扎实了,学生对素材的采用、调度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在性灵写作中信手拈来,才能免去绞尽脑汁之苦,才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性灵”写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5]] “积木式”写作和“性灵”写作并不矛盾,两者的互融,其实就是教学者在写作支架里对学生由“扶”到“放”的过程,精心扶,大胆放,兼容并包,多元发展。
二、互融的操作性
(一)“预设”和“灵动”的统一。
“积木”写作强调预设,“性灵”写作重在灵动。
古人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6]]。“积木”写作的核心是它的预设性,如搭积木游戏,搭前就预设好了我要搭一个什么样的城堡,再利用预制件不同的位置排列生成预设。“积木式”写作从仿短句、仿段开始,慢慢预设成文。如表达生命“感想”主题的创作,很多学生会模仿名家以大自然为寄寓对象,捕捉大自然的灵性,从而创造出一个充满灵性和温情的生命世界,表达对生命的意蕴。它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有助于写作目标的达成,但依旧是一种“生存写作”,因为它缺乏生命的个性与写作的激情,好的写作教学应该让学习者同时就是生活者,“欲识庐山真面目,还须置身此山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性灵写作”,呼唤“预设”和“灵动”的统一。
不预设,学生会信马由缰,脚下一块西瓜皮滑到哪算哪;预设太僵硬,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写作教学实践中,老师只能为学生引路,不能代替学生走路。如今年的无锡中考作文题《请让我来》,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讲到的一句话,很多同学从“担当”“责任”的角度来预设此文,至于是请让我来帮助你、守护你还是请让我来尝试、接受挑战等等都有涉及,有些人就顺着此预设,磕磕绊绊地写下去,这种文章固然条理清晰,却读起来乏味枯燥。这是为何?因为这种文章的语言缺少灵动性,字字句句都不是发自肺腑。
日常的写作中,我们应更新评价观念,先不以考场作文的标准、预设是否达成衡量学生的写作,而是千方百计去唤醒学生写作的激情。写作要争取分数,但不能单一为了迎合分数而迷失自我写作的初心。评论学生作文的标准,不能以某种写作支架论优劣,而应以能否写出真性灵为依据,当学生写不好的时候,当学生写不出的时候,需要等待,需要激发,需要宽慰,我们要等待与激发,让迷雾中的学生重振激情,勇敢地踏出自己的路。我们要修一颗包容的心,去面对学生们袒露出来的灵魂深处各种虽稚嫩但却灵动的文字。
当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精心预设,想方设法去唤醒、去激活、去实践的时候,相信学生的语言和情感会相得益彰地朝“深”里走,越来越飞舞灵动。
教师只能在方向上多指导,做法上要让学生真正在自由的状态下去写作,实现由“扶”到“放”,即精心预设和灵动生成的统一,让写作成为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其本身所需要的发自内心深处的自然流露,这才是作文的本位。
“积木”写作和“性灵”写作的互融,是“预设”和“灵动”的统一。
(二)“感想”到“敢想”的升华
“性灵”写作的核心是本真。写作,从动笔开始,从拙劣的“搭积木”开始,“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伴。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7]]这是著名作家拉莫特父亲对他的鼓励,简而言之,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又说,“你只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将你想到的写下,灵感便会来敲门。你可以像个工匠,也可以像个艺术家般砌着砖墙。” [7]言而简之,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下感想即可,厚积薄发。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像搭积木一样一块接着一块,这是“积木”写作,但还不够,还得敢想,才能写出本真。
学生都曾说着一些童言无忌的话,但不知从何时起,学生变得不敢向别人展示真实的自己,总是在意别人评判的眼光。其实有不少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些事情都有独特的见解,但是不敢将之呈现在纸上。
写作是一件关于情怀、关乎心灵的事,技巧永远都排在第二位,所以,引领学生走进写作大门的,是生活、是心灵与情感的碰撞引发的思考,但凡是自己的所见所闻,皆可入文。人为万物之灵长,有哪个不可以摄入笔端,赋予性灵的呢?
这让我想起了记者对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的一段采访:
“跳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
“嗯……嗯,我没感觉,就跳,没了。”
“三个满分,你是怎么做到的?”
“就这么做到的。”
“大家都说你是跳水天才,你练跳水的动力是什么?“”
“我不是天才,我笨,我学习成绩也不好。我妈妈生病了,我不知道那个字怎么读,所以我不知道她得了什么病,但我就是很想去赚钱给她治病,需要赚很多钱,治好她。”
三个问题,她的回答就这些,但是在回答她练跳水的动力时,关于“妈妈”,她说得很多,不再嗫嚅,丝毫不去掩饰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尴尬。我从中看出了本真,就是那种内心里丝毫不用考虑,不用掩饰的东西。在全红婵的回答里,我感受到了她对妈妈真切而深沉的爱。那一天我为全红婵在跳台上的英姿飒爽而鼓掌,但更为她内心的这份本真感动。
又如袁枚创作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8]]
“苔”本是渺小,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毫不起眼。在袁枚的笔下却立下豪情壮志,正是这种“敢想”,赋予了这首咏物小诗独特的内涵,才会经久不衰。
写作,是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自我欣赏的过程。一节好的作文课是怎样的?应是大道至简,学生真情肆意流淌,敢想什么就写什么!这才是真性灵的写作课堂!
面对学生的文字,只要真诚就好,让学生经由写作,变得更加勇敢和坦诚,
“积木”写作和“性灵”写作的互融,是“感想”到“敢想”的升华。
(三)“再现”到“细节”的飞跃
“积木”写作是情景的重组、再现,“性灵”写作的生命在于真实。
如何使情景真实?“细节”架起了两者互融的桥梁。细节指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是反映真实情感、真实生活的最小单位。
综观2021年江苏省各市中考作文题,如无锡卷《请让我来》、连云港《对自己满意》、淮安《我想清楚了》等命题,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化“本我意识”,关注学生“自我成长”。它们在立意、选材上都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导向,或者关注身边生活,写熟悉的人和事,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4]由此可见,写作时,我们不仅仅是对自我视野范围内生活的关注、审视、再现,更应融入细节的真实,写血肉丰满的我。
反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学生运用较多、比较亲民的素材有:用满含深情的桂花糕表达亲情;用石缝间的小草、风雨中的小花来自我励志;用苏东坡、杜甫等来书写自己的阅读成长史……为什么这类作文很难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不在于素材本身,而在于学生对这些素材都只有简单的勾勒,没有真实的细节来打动人。深究其因,要么是因为这些素材是借鉴来的,学生没有融入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去,要么是因为虽置身其中中却缺乏观察的慧眼。如一片落叶,学生如果不将它融入自己的生活,那就只会本能地通过书本中概念性的印象,将落叶与秋天、悲凉、哀伤等大的而且是较为传统的主题相联系;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那就无法看到落叶上那岁月年轮般的一层一层的褶皱,无法想象到落叶被碾碎时的那声脆响恰恰是生命尽头不屈的呐喊。
“流水账”作文反映的也是生活,为什么不讨喜?因为它仅仅是情景的再现,没有细节,就丧失了生命力。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就振聋发聩:“艺术起于至微”。
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本没有好坏之分,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最入味的,大家的生活都是如此,如若在作文里融入了细节真实,“纸”上的生活也会活色生香起来,比如,如曹雪芹就将所谓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写到了无人企及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极致刻画如此富有感染力。
故事可以虚构,但细节是无法虚构的。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人物的模特儿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9]]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塑造的成功正缘于细节的真实,并不是简单的拼凑再现。
文章要至情至性,细节必须得真实。写作虽是“纸上谈兵”的功夫,如果不能真实地走进生活,就是“空谈”。
“积木”写作和“性灵”写作的互融,是“再现”到“细节”的飞跃。
大凡天下文章,不免存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人在文中、文在人中;第二种境界:人如其文、文如其人;第三种境界:人即是文、文即是人。排序越往后,模仿的痕迹越淡,境界越高。要让学生恪守作文本位,步入“我手写我心”的至高境界,写作教学上不妨尝试由“扶”到“放”,实现 “积木”写作和“性灵”写作的互融,完成“预设”和“灵动”的统一、“感想”到“敢想”的升华、“再现”到“细节”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