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04-11
加入时间:2023-09-25
加入时间:2023-09-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思考——以《秋天的怀念》教学为例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强调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味”,而面对不拘一格、弘扬个性的散文,教师在教学上表现出了较大的随意性与无规范性,陷入散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之中。笔者结合《秋天的怀念》教学作出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散文教学思考。
关键字:学习任务、散文阅读教学、回忆性散文
一、 现状:无规范的散文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依据学生的核心素养,设立了新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即“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1],并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强调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味” 1。
这其中“散文”的文学特点本身较难把握,即使经过紧缩剔除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亚文类之后,剩余被合称为“文学性散文”也依旧以其不拘一格和弘扬个性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不同作者的散文各不相同,同一作者的不同阶段的散文也各具特点。这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带来较大的挑战。教师较为容易陷入散文的特点之中,表现在散文教学的无规范性与随意性,忽略散文个性化的表达,有将散文教“散”的,也有将散文当“小说”来教。以八年级上册的《藤野先生》为例,仍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而忽略了这篇文章作者的声音。类似于此的情况比比皆是,而作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主导文类,散文是教师不得不迎难而上,积极攻克的难题。
如何依据散文的特点进行合适的散文阅读教学?下面是笔者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所作的尝试与思考。
二、 从“体”出发,把握教学目标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主题为“挚爱亲情”,强调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是作家史铁生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回忆自己双腿瘫痪后身怀重病的母亲细心照顾的往事。
回忆性散是是文学性散文中独具特色的文类,是作者对过去时代生活的人、事、物的真实记录,饱含作者对这些人、事、物的浓郁思想情感。它的文体特征表现在:“表现作者主观情感、双重叙述视角、自我个性鲜明和追求自我同一性”。[2]
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不仅记录了母亲对自己的照顾,也暗含了在母亲的影响下自己的心路历程转变。文章的语言含蓄凝重,又饱含真挚复杂的情感。其含蓄凝重表现在作者并没有放任自己泛滥的抒情,相反,文中几乎没有抒情的描写。他写母亲对儿子的包容保护,是“悄悄地躲”,是“偷偷地听”,“悄悄地进”;他写母亲的担忧,是红了的眼,是死去的花,是“挡”在窗前的小动作,是忽然“不说”;他写母亲的病,是“咱娘儿俩”的暗示,是“憔悴的脸色”。1926年作者的母亲去世,1930年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时隔四年,他却生动地描写了母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这些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中让读者看到那个坚韧爱子的母亲。其饱含真挚复杂的情感,则流露在文中双重叙述角度中,体现在反复出现的“我不知道”“我没想到”等语言文字里,这是现在的“我”重新审视过去经历的后悔与愧疚,这让沉浸在回忆中的我们又能时时看到作者客观坦诚的自我批判。
无论是作者的心理转变,还是隐忍克制的语言,还是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都值得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字之中的深情,感悟亲情的伟大。基于此,结合班级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心路转变历程。
2.通过想象与读写结合,感受作者真挚坦诚、包含深情的语言。
3.感受“好好儿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三个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回忆性散文的特点,紧扣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个性化的语言。其中目标1、2为本次教学的重点,侧重从文章特点出发进行散文学习,初步学会欣赏回忆性散文。目标3为本次教学的难点。欣赏文学作品,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要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好好儿活”既能强烈地影响作者,也能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三、 从“学”出发,设定多重任务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一定的语文阅读基础,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理性思维仍旧有限,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的阶段,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分析,还有“孩子气”的一面。因此,他们仍旧需要教师设计真实、多重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从形象走向抽象,学会依据文本,理性分析,逐步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笔者将本篇文章设计成单篇的任务群教学,模仿《典籍里的中国》创设“还原时空对话”的具体、真实情境,借助完善剧本对话的任务,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在整合听说读写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甚至与自我的对话。
任务一:
为了有效宣传《秋天的怀念》这一集综艺,请你设计一段文章的介绍语。
该情境任务的设置,指向引导学生学会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初步把握文章的特色。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醒介绍语的大概方向作指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
任务二:
这一集主要内容将会分为三幕展现,分别是“拒绝看花”、“二次看花”与“三次看花”。导演创造性地安排了每一幕结束后由两个演员来诠释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时空对话,一个是刚经历双腿瘫痪的21岁的我,一个是1981年30岁时过境迁回忆故事的“我”。请你依据文章内容,完善剧本内容。
场景一:拒绝看花
过去的我(动作: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的我(动作: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二:二次看花
过去的我(动作: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的我(动作: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三:三次看花
过去的我(动作: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的我(动作: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情境任务指向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重在引导学生更好地细读文本,不仅帮助其理解本文双重叙述视角的特点,同时更为直观地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变化,以及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复杂的思想感情,有怀念,有挚爱,也有忏悔以及自我批判。在完成第三个场景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史铁生的面临疾病与死亡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事件对作者的长远影响。课堂上在这一部分的驱动下,学生讨论较为热烈,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较好地揣摩了双重叙事角度下的“我”的心理与情感。
任务三:
节目的最后,导演设计了“与史铁生先生对话”的场景,让史铁生爷爷走上台与今天的我们对话。请你完善剧本内容。
学生爷爷:爷爷,那什么是“好好活儿”呀?
史铁生:孩子,好好活是像我母亲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像我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哦,我懂了。那对我来说,“好好活儿”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情境任务的设置主要指向目标3“感受‘好好儿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让学生培养学生紧扣文本的习惯,教师以“像我母亲那样”、“像我一样”在作启发性指导,以“对我来说”提醒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发表个性化的启示。尽管学生不能完全占有取代作者的个体经验,但是通过剧本对话的形式,学生较好地从文本中突破自身经验限制,扩展丰富了对困难的认识,在观照自我中处启迪自己的人生思考。
以上,是笔者在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形势下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的粗浅尝试与思考。由于笔者面向的学生已有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只进行了单篇任务群的设置。对于这种独具特色的散文类别,其实还可以采用由点及面的方式,联合史铁生的其他回忆性散文或其他作家的回忆性散文进行深入的群文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对回忆性散文有更直观深刻的认识与了解,真正掌握欣赏回忆性散文特点的能力。
总而言之,进行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对散文这一文体有最基本的认识,认识到散文最基本的特征在于高度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并把握各类散文的其他基本特征。这要求教师要有反思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不能一味满足于照搬过去的教学模式,也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强化文体意识,紧跟散文研究趋势,至少掌握基本的文本解读的能力。在熟读“新课标”的要求下,活泛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地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