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周晓瑜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周晓瑜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群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艳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池慧灵

    中共宜兴委党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高璐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云燕

    特殊教育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卢辉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路柏林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琴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孙小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塍勤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闫双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高峰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钟悦之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教学设计】自觉抵制犯罪

作者:闫双  日期: 2025-03-31  点击:

教案3

 

一、教学基本信息

授课标题

12课 自觉抵制犯罪

授课对象

联五22旅游

授课学时

2

授课地点

电教楼208

授课时间

5.283节课

内容分析

《自觉抵制犯罪》是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内容。第四单元“遵守法律规范”既是上个单元“增强法治意识”的延续和深入,也是法治部分的落脚点。本课基于对前两课法律基础知识和民法知识的学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刑法的目的和任务、认清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做到自觉抵制犯罪,为后一课“学会依法维权”打下基础,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由导语和两框组成。第一框侧重在法律知识方面,为自觉抵制犯罪奠定法律知识基础;第二框侧重在思想认识和行为层面,做到有勇有谋应对犯罪。两框构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而且转化为有勇有谋应对犯罪的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同时对刑法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如不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比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学生在学习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已经有了一定法律意识。

受网络等因素影响,学生普遍关注法律事件,尤其是对刑事案件热情较高,但法律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对于法治理论的理解也较为浅薄,不能够做到从法律专业角度去剖析问题;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分析归纳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对法律理论兴趣不高,需要合理引导。

参考教材

《职业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8月第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的特征和构成要件;理解我国刑法的目的和任务;掌握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

运用目标:认清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自觉预防和抵制犯罪,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通过学习我国《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认同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职业精神:明确加强自我防范、自觉抵制犯罪对树立正确职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的作用,增强防范职业活动犯罪的意识。

法治意识:了解犯罪种类和刑罚的目的,领会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明确犯罪的特征和构成要件,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界限,认清犯罪行为的后果,掌握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自觉预防和抵制犯罪。

健全人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调控情绪,认清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公共参与: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认识我国法律鼓励和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

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解决措施

 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事例分析

教学难点

认清犯罪行为的后果,做到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解决措施

举近期热点案件,小组合作解决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事例列举法等

教学资源

PPT、教学设计、视频、案例等

教学策略

本次授课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刑事法律知识体系,理解刑法的目的和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将教材中的刑法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来进行讲解,避免直接接收晦涩的法律理论;同时借助案例讨论法律、培养法治理念,引导其建立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意识,真正提升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

课程思政

设计框架

思政课程该内容可省略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驱动

自觉抵制犯罪

1.进行课前调研访谈;

2.明确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和领会本课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3.准备好PPT、教案等上课相关资料;

4.给学生布置好课前学习任务;

5.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1.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初步了解《刑法》内容;

2.查询有关酒后驾车行为在《刑法》和其他法律中的规定,注意关注其有何不同。

 

 

借助信息化手段,收集资料,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课中实施

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探究活动一

 

 

 

 

 

 

 

 

 

 

探究活动二

 

 

 

 

 

 

 

 

 

 

 

探究活动三

 

 

 

 

 

 

 

 

 

探究活动四

 

 

 

 

 

 

 

 

 

 

 

 

 

 

 

 

探究活动五

 

 

 

 

 

 

 

 

 

 

 

 

 

 

 

 

情感升华

 

 

 

 

课堂小结

一、刑法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利器

 

 

 

 

 

(一)我国刑法的目的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

 

 

 

 

 

(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二、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一)了解犯罪的特征和构成要件

 

 

 

 

 

 

 

 

 

 

 

 

 

 

 

 

(二)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播放视频《以刑法之重 捍卫“头顶上的安全”》,提出问题:将高空抛物单独入刑有没有必要性?有何目的?

教师归纳,引入本课课题

 

 

展示通过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对醉驾入刑的规定及酒驾治理效果材料,

引导学生思考:(1)我国为什么要将醉驾入刑?(2)我国刑法的目的是什么?

 

播放视频《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和展示《刑法》对有关网络犯罪的专门规定,引导学生思考:(1)网络犯罪有哪些形式和特点?(2)我国刑法对网络犯罪有哪些惩处规定?(3)结合案例或者自身情况,说说我国刑法的任务是什么?

 

展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抢劫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1)法院对甲、乙行为处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体现了刑法的哪些基本原则?

 

展示教材115“阅读与思考”材料

思考:(1)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2)你还知道哪些犯罪行为?

 

展示:我国刑法对犯罪的规定

我国刑法规定的十大类犯罪

 

探究问题:同样是违法行为,为什么会有的要判刑坐牢,而有的人不用?

情境展示:一般违法和犯罪

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犯罪的特征?

 

 

阅读教材:从课本中找出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的构成要件。

案例“张某盗窃电线”分析犯罪的构成要件。

 

 

播放视频《河北邯郸案》最新进展,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犯罪行为有什么后果?

 

播放视频《见义智为》

说明: IMG_256

 

结合本案,谈谈生活中应该如何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展示教材“启思导行”中未成年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掌握方法技巧。

 

分组讨论,假如你遇到校园霸凌,你会如何智慧应对?

总结:应对校园霸凌的方法技巧

 

播放校园霸凌公益宣传片,结合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总结升华。

 

师生共同小结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阅读案例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阅读《刑法》对有关网络犯罪的专门规定,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案例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认真阅读材料,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作讨论。

 

 

 

 

 

 

 

 

分析情境,思考并回答问题。

 

 

 

 

 

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案例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结合案例,从对社会、对他人、对自身的角度分析犯罪的严重后果。

 

 

 

 

 

 

 

 

 

 

结合案例,分组讨论,列举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和技巧,上台交流分享。

 

 

 

 

学生思考,分享,意识到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勿以恶小而为之。

 

认识到校园霸凌的危害,自觉抵制,预防犯罪。

分享收获

通过社会热点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内容。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和相关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加深领会相关知识。

 

 

 

 

 

 

通过讨论学生感兴趣的并与学生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网络犯罪案件,引导学生加深认识我国刑法的任务,并具有较强的教育警示作用。

 

 

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引出话题,对犯罪有初步认识。

 

 

 

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犯罪的特征,加深认知。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结合案例加深理解。

 

以学生为题材的时事热点案件为例,分析犯罪的后果,让学生通过实例来深刻理解犯罪的后果,避免空洞的说教。

 

提供真实的情境材料,导出主题“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再通过“启思导行”中未成年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把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巩固认知,形成框架体系。

(三)课后拓展

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拓展巩固

善同犯罪作斗争

学生小组合作,超星学习平台列举其他类似的方法和技巧,与大家分享。

小组合作,超星平台分享。

通过活动,增强学生自觉提升防范能力,抵制犯罪的法律意识。

三、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

超星学习平台,教师发布主题讨论,学生分享学习感悟,同时开展组内、组间评价。

教学反思

大量案例贯穿授课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各感官体验,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感染力较强,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价值认同。

坚持以教师讲授、学生思考为基本授课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易于学生理解知识点。

    鉴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要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与深层次理解,从而才能产生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