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教案3
一、教学基本信息 |
||||||||||
授课标题 |
第12课 自觉抵制犯罪 |
|||||||||
授课对象 |
联五22旅游 |
授课学时 |
2 |
|||||||
授课地点 |
电教楼208 |
授课时间 |
5.28第3节课 |
|||||||
内容分析 |
《自觉抵制犯罪》是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内容。第四单元“遵守法律规范”既是上个单元“增强法治意识”的延续和深入,也是法治部分的落脚点。本课基于对前两课法律基础知识和民法知识的学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刑法的目的和任务、认清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做到自觉抵制犯罪,为后一课“学会依法维权”打下基础,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由导语和两框组成。第一框侧重在法律知识方面,为自觉抵制犯罪奠定法律知识基础;第二框侧重在思想认识和行为层面,做到有勇有谋应对犯罪。两框构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而且转化为有勇有谋应对犯罪的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
|||||||||
学情分析 |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同时对刑法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如不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比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学生在学习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已经有了一定法律意识。 受网络等因素影响,学生普遍关注法律事件,尤其是对刑事案件热情较高,但法律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对于法治理论的理解也较为浅薄,不能够做到从法律专业角度去剖析问题;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分析归纳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对法律理论兴趣不高,需要合理引导。 |
|||||||||
参考教材 |
《职业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8月第1版 |
|||||||||
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了解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的特征和构成要件;理解我国刑法的目的和任务;掌握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 运用目标:认清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自觉预防和抵制犯罪,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
|||||||||
核心素养目标 |
政治认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通过学习我国《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认同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职业精神:明确加强自我防范、自觉抵制犯罪对树立正确职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的作用,增强防范职业活动犯罪的意识。 法治意识:了解犯罪种类和刑罚的目的,领会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明确犯罪的特征和构成要件,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界限,认清犯罪行为的后果,掌握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自觉预防和抵制犯罪。 健全人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调控情绪,认清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公共参与: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认识我国法律鼓励和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
|||||||||
教学重点 |
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
解决措施 |
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事例分析 |
|||||||
教学难点 |
认清犯罪行为的后果,做到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
解决措施 |
举近期热点案件,小组合作解决 |
|||||||
教学方法 |
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事例列举法等 |
|||||||||
教学资源 |
PPT、教学设计、视频、案例等 |
|||||||||
教学策略 |
本次授课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刑事法律知识体系,理解刑法的目的和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将教材中的刑法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来进行讲解,避免直接接收晦涩的法律理论;同时借助案例讨论法律、培养法治理念,引导其建立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意识,真正提升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 |
|||||||||
课程思政 设计框架 |
思政课程该内容可省略 |
|||||||||
二、教学过程 |
||||||||||
(一)课前导学 |
||||||||||
环节 |
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任务驱动 |
自觉抵制犯罪 |
1.进行课前调研访谈; 2.明确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和领会本课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3.准备好PPT、教案等上课相关资料; 4.给学生布置好课前学习任务; 5.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
1.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初步了解《刑法》内容; 2.查询有关酒后驾车行为在《刑法》和其他法律中的规定,注意关注其有何不同。 |
借助信息化手段,收集资料,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
||||||
(二)课中实施 |
||||||||||
环节 |
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激趣导入
探究活动一
探究活动二
探究活动三
探究活动四
探究活动五
情感升华
课堂小结 |
一、刑法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利器
(一)我国刑法的目的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
(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二、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一)了解犯罪的特征和构成要件
(二)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
播放视频《以刑法之重 捍卫“头顶上的安全”》,提出问题:将高空抛物单独入刑有没有必要性?有何目的? 教师归纳,引入本课课题
展示通过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对醉驾入刑的规定及酒驾治理效果材料, 引导学生思考:(1)我国为什么要将醉驾入刑?(2)我国刑法的目的是什么?
播放视频《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和展示《刑法》对有关网络犯罪的专门规定,引导学生思考:(1)网络犯罪有哪些形式和特点?(2)我国刑法对网络犯罪有哪些惩处规定?(3)结合案例或者自身情况,说说我国刑法的任务是什么?
展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抢劫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1)法院对甲、乙行为处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体现了刑法的哪些基本原则?
展示教材115“阅读与思考”材料 思考:(1)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2)你还知道哪些犯罪行为?
展示:我国刑法对犯罪的规定 我国刑法规定的十大类犯罪
探究问题:同样是违法行为,为什么会有的要判刑坐牢,而有的人不用? 情境展示:一般违法和犯罪 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犯罪的特征?
阅读教材:从课本中找出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的构成要件。 案例“张某盗窃电线”分析犯罪的构成要件。
播放视频《河北邯郸案》最新进展,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犯罪行为有什么后果?
播放视频《见义智为》
结合本案,谈谈生活中应该如何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展示教材“启思导行”中未成年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掌握方法技巧。
分组讨论,假如你遇到校园霸凌,你会如何智慧应对? 总结:应对校园霸凌的方法技巧
播放校园霸凌公益宣传片,结合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总结升华。
师生共同小结 |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阅读案例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阅读《刑法》对有关网络犯罪的专门规定,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案例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认真阅读材料,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作讨论。
分析情境,思考并回答问题。
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案例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结合案例,从对社会、对他人、对自身的角度分析犯罪的严重后果。
结合案例,分组讨论,列举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和技巧,上台交流分享。
学生思考,分享,意识到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勿以恶小而为之。
认识到校园霸凌的危害,自觉抵制,预防犯罪。 分享收获 |
通过社会热点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内容。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和相关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加深领会相关知识。
通过讨论学生感兴趣的并与学生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网络犯罪案件,引导学生加深认识我国刑法的任务,并具有较强的教育警示作用。
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引出话题,对犯罪有初步认识。
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犯罪的特征,加深认知。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结合案例加深理解。
以学生为题材的时事热点案件为例,分析犯罪的后果,让学生通过实例来深刻理解犯罪的后果,避免空洞的说教。
提供真实的情境材料,导出主题“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再通过“启思导行”中未成年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把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巩固认知,形成框架体系。 |
||||||
(三)课后拓展 |
||||||||||
环节 |
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拓展巩固 |
善同犯罪作斗争 |
学生小组合作,超星学习平台列举其他类似的方法和技巧,与大家分享。 |
小组合作,超星平台分享。 |
通过活动,增强学生自觉提升防范能力,抵制犯罪的法律意识。 |
||||||
三、教学评价及反思 |
||||||||||
教学评价 |
超星学习平台,教师发布主题讨论,学生分享学习感悟,同时开展组内、组间评价。 |
|||||||||
教学反思 |
大量案例贯穿授课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各感官体验,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感染力较强,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价值认同。 坚持以教师讲授、学生思考为基本授课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易于学生理解知识点。 鉴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要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与深层次理解,从而才能产生价值认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