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教案
执教老师:闫 双
授教课程:《哲学与人生》
授教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授课班级:
授课节次:
授课地点:
2025年 月 日
课题名称 |
2.1 世界的物质性 |
||
教学时数 |
1 |
教材 |
《哲学与人生》 |
授课类型 |
新授课 |
||
内容分析 |
“世界的物质性”是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的内容,第二框题是“用科学世界观指导人生发展”。从内容上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侧重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重点讲清楚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含义和意识的本质,掌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引导学生自觉坚持物质统一性原理。本框内容是学习第三课追问世界是怎么样的基础,只有知道世界的本原,才能更好了解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内容不仅是对第一单元第一课中所学的唯物主义的深化和细化,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学习的起点,因为本框题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学情分析 |
知识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政治学科素养、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洞察能力,但是对于哲学还处在零碎的理解阶段,缺乏系统性、学理性认知。 能力素养:学生观察能力、搜集信息能力较强,但对于搜集到的信息的分析、归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学习特点: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思维活跃,偏好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学习方式。 |
||
设计思路 |
本节课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课前超星学习平台发布议题、上传材料、布置分组任务,课中引导学生在分享、交流中解决议题,课后带着议题拓展学习。哲学源于生活,是为了指导生活,因此设计采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
||
教 学 目 标 |
政治认同: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同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这是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
||
职业精神:理解劳动在人的进化和人类社会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领会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是美好生活最坚实、最可靠的依托。认识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在职业活动中自觉践行劳动精神。 |
|||
法治意识: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懂得封建迷信的本质和危害。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崇尚科学,原理愚昧,拒绝迷信。 |
|||
健全人格: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科学世界观,提高识别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和表现的能力,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从主观愿望出发,用科学世界观指导人生发展,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
|||
公共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 |
|||
教学重点 |
世界的物质性 |
||
教学难点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
教学 方法 |
教法: 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讨论法; |
||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
|||
教学 资源 |
1. 教材资源:教材、教师用书; 2. 网络资源:江苏职教网《哲学与人生》相关资源、超星学习平台资源。 |
||
板书设计 |
|
教 学 过 程 |
|||
课前 准备 |
【教师】 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超星平台上传相关学习材料,做好新课授课的知识准备; 2.对学生进行分组,布置分组任务。 【学生】 学生自选组长,明确分组任务; |
||
教学 环节 |
教 学 内 容 |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激趣导入 引出议题
|
2,1 世界的物质性 |
播放视频:星球研究所的《中国山河从何而来》 提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
视频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生展示 探究议题
|
议题一:物质是什么?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议题二: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
(一)自然界是物质的 (二)人类社会是物质性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议学探究: 问题1:你能否说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吗? 问题2:你能否说出一些看不见但又真实存在的事物吗? 问题3:以上这些事物有没有共性呢?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呢? 结论:不管人们看得见看不见、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我们能感觉得到或借助一定手段和工具能检测得到(即能为意识所反映)。 议学小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不等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补充:“客观实在” ≠ “客观存在”
回忆:哲学上讲的“整个世界”指什么? 议学情境一:自然界、人类社会产生材料 议学小结: 二、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 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议学情境二:视频《人类社会的起源》 议学任务:观看视频,结合所学,思考下列问题: 1.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向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2.人类社会的构成有哪些基本要素?分别具有哪些特性? 【议学提示】 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并不是突然就存在的,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从古猿进化而来。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所以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看,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议学小结: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都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议学探究:人类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议学小结: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议学探究:黑猩猩有没有可能产生人类的意识?为什么? 议学小结: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议学情境三:视频《什么是人工智能》 议学探究:当同学们与上AI谁会技高一筹?人工智能是高阶意识吗? 议学小结:3、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
通过学生已经的东西方关于世界起源的神话,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紧张感;通过对自然界物质性、物质概念、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及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此知识难点。同时,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合作探究,在分享过程中增进理解,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课本基本理论的认识。
本环节要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通过观看视频,对劳动重要性的分析,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通过情境,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理解动物的脑和人脑的区别,知道一切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智能机器人不可能产生意识,因为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
引入金句升华认识
|
【教师】播放金句-播放习近平关于物质统一性的论述
【学生】聆听感悟。
|
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升华情感,提升认知。 |
课堂小结 提炼议题
|
原理归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师生合作梳理本节课议题内容,教师点评、反馈。
|
形成体系认识,增强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
作业设计 拓展议题 |
一、拓展作业 1.超星平台继续观看《中国山河从哪里来》; 2.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做好课堂讨论准备。 二、友情作业 完成超星学习平台“学生学习反馈信息调查问卷”。 |
课本作业,巩固所学;拓展作业,开阔眼界;友情作业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 |
教学反思 改进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