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周晓瑜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周晓瑜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群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艳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池慧灵

    中共宜兴委党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高璐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云燕

    特殊教育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卢辉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路柏林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琴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孙小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塍勤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闫双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高峰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钟悦之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教学设计】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孙小博  日期: 2024-04-09  点击:

  案(首页)

编号:YJSD/JWC-17-08                              

 

课题序号

 

授课班级

 

授课课时

2课时

授课形式

授新课

授课章节

名称

10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

使用教具

教材、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独特价值和主要内容,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和主要表现,理解革命文化的重要价值,坚定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从革命文化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力量;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价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视频、案例等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感悟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自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理解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原则,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丰富发展我国文化。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正确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意义,理解文化创新的动力和途径。

教学重点

1.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2.  新时代如何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难点

1. 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积 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

2. 感悟世界文化文明的多样性,明确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意义和原则,用积极的 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更新、补

充、删减

内容

课外作业

学生用书P130-139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10课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

一、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弘扬革命文化

3.发展社会主先进文化

二、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1.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2.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PPT,查找相关案例、视频、图片等资料

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

新知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我们的自信”文化篇——中华之魂》,并提出问题:1.视频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简单说说理由。2.阅读第 94 页课导语,说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探究新知

一、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P94,阅读与思考相关内容,请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孔子名言,说说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学生】阅读材料,并分享搜集的名言,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请学生结合教材第 95 页“相关链接”内容,思考这些名言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特征。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知识讲解:孔子的名言很多,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这些名言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的特征,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教师】播放新华社微纪录片《文化根魂》,提出问题:观看视频,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知识讲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 95 页“相关链接”,请学生思考:你知道图片里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你喜欢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知识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重点新知】教师结合 2023 6 2 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总结讲授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突出的包容性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突出的和平性

 

【教师】播放新华社视频《“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请学生思考:1.非遗传承面临哪些挑战?2.他们采用了哪些方式来实现非遗的创新发展?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知识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2.弘扬革命文化

 

【教师】播放新华社微视频《如愿》。请学生思考:1.观看视频,说说你的感受。2.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弘扬革命文化?

 

【学生】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

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书写的红色篇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新知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96阅读与思相关内容,请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学生】阅读材料,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党史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并结合生活实际分小组讨论如何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知识讲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生动体现。

 

【教师】创设情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他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近年来总书记的“红色”足迹,手绘一份“红色地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网络平台梳理近年来总书记的“红色”足迹,绘制“红色地图”,并思考讨论:总书记有着怎样的“红色”情怀?为何有这样的情怀?革命文化的重要价值有哪些?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及教材第 96 页“相关链接”的内容,总结讲授革命文化的重要价值:历史上,党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

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3.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教师】播放视频:2022 11 20 日《新闻联播》节目《乌兰牧骑:把二十大精神传递到百姓身边》。

 

【学生】结合第 97 页“阅读与思考”,思考问题:1. 从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身上,你学到了什么?2.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进行总结,从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学习他们宣扬正能量,为群众服务的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推动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的文艺创新精神,等等。

 

【知识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

 

【教师】情境创设:近年来,一些国风动漫电影带来热潮,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双丰收;《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荧屏热播,获年轻观众点赞;《觉醒年代》等优秀影视作品受到一致好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征服大批海外“粉丝”。

 

【学生】分享对上述作品的观看感受,尝试分析这些作品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

 

【教师】知识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共同铸就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这种自信,是我们民族披荆斩棘、生生不息、意气风发、高歌猛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1.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教师】情景创设:2022 年北京冬奥会,是一个文化交流、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契机。北京冬奥会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中国风元素,从吉祥物、会徽和体育图标,到三个赛区的冬奥会场馆,以及火炬、奖牌,所有的设计细节都融入了中华文化元素,让全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请学生分享并思考问题:1. 课前搜集的资料,你找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2. 22 届索契冬季奥运会,你发现了什么文化特点?3. 世界上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 多个民族。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学生分享查阅查阅资料的资料,回答问题。

 

【教师】北京冬奥会的会徽、吉祥物、奖牌、颁奖花束、火炬、场馆、制服等,处处都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不同国家文化元素也各不相同。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

 

【教师】播放新华网视频《香飘“一带一路”》之《茶韵与咖香的双向奔赴》。请学生思考:你感受到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教材P98“阅读与思考”,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师总结、点评学生的发言,讲授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特征,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彰显着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创造之美,都有其独特意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思考:你接触过哪些国家的文化?或者对哪些国家的文化感兴趣?开启“跨时空之旅”,沿着“一带一路”选择 3~4 个国家,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符号,填写下列表格,与同学分享。

 

【教师】结合学生分享的不同国家的文化符号,讲授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交融的历史,各国各民族面对多样的文明,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知识构建】我国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2.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

 

【教师】结合教材P99“阅读与思考”相关内容,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谈筷子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对待不同文明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知识讲解】筷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文化元素,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如今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筷子文化逐渐加深了解,也能够逐渐明白中华美食背后的文化,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与世隔绝,都不能故步自封,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丰富发展我国文化。

 

【知识构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应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教师】播放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唐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片段。请学生思考:1.从这些人所穿服饰、所持乐器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特点?2.除了三彩载乐骆驼俑,你还知道哪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知识讲解】驼背的平台上坐着八个人,其中七个男乐俑向外紧挨着围成一圈,有的穿着圆领长袍,有的穿着翻领的少数民族的衣服。他们手里拿着不同的乐器,各自的动作也不同。一个个眉清目秀,神情专注,特别是那位打拍板的,歪着脖子眯着眼,好像被美妙的音乐给迷醉了。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所持乐器基本出自西域,有的还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说明我们在本土文化发扬的同时,也在积极吸取西域及国外优秀文化。所以说,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体现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辩证取舍的态度。

 

【教师】创设情境: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材料二: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201410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学生思考1.鲁迅所说的“送来”和“拿来”有什么区别? 2.你是如何看待“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现象的? 3.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结合两个情境的讲解,总结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兼收并蓄,辩证取舍”原则: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做到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教师】播放视频《一眼千年 数字艺术让敦煌文物活起来》,请学生思考:1.我们借用了什么手段让文物“活”起来? 2.这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有何意义?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讲授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原则。

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查漏补缺。

布置作业

1. 《学生学习用书》相关练习题。

2. 以小组为单位,打造一张家乡名片。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文字讲解、歌曲演绎、小品呈现、拍摄短视频等来展示家乡的特点,探寻家乡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