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悦读分享】教育的真谛是“爱”和“责任”
——品读《致青年教师》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古语又言“君子不学,不成其德”。阅读是每位教师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照耀着大家奋发前行。2023年2月,周晓瑜思政名师工作室举行了《致青年教师》的共读之旅。今天的分享人是工作室成员——钟悦之老师。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刚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时候,就有幸能够拜读吴非老师的这本书,现在又品读了一遍,更能体会其中深意。以往,可能总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比较深奥,看起来也很枯燥,但是吴老师这本书,大家如果有时间去读的话,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其中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吴老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每篇文章非常短小精悍,所述问题直白犀利,它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里面有丰富的实例,讲了很多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关注的问题。确实,看完之后觉得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跟我教育教学中有很多贴切的地方,像是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在跟我探讨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师的问题。
作为青年教师,尤其是像我这种几年前算是初出茅庐,没有工作经验,又是刚来到职校,面对中职生的精力旺盛,对学习的无感,常常就会对那些吵闹的课堂束手无策,想要有一个安静的课堂似乎成了每节课的愿望。当看到书中”不着急“这一篇时,仿佛找到了一个知己,他清楚的知道我内心的困惑,吴老师说:“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好多事,都不要急”。他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独特的学生,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回想自己,我感触颇深:刚刚带自己班级的时候,常因为学生不能达到要求而生气,也因为他们不能达到要求而事事亲力亲为,为此常使自己心情浮躁、身体疲累。读读吴非老师的话,确实感觉自己当时比较愚蠢,因为我一直没有明白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我的用心、用力、甚至于用命的付出,不仅没能为学生带去更多收获,反而是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权利。教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说:”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我们应该从老黄牛式的教师转变为智慧型教师,让学生懂得学习、学会独立。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更有效,对学生漫长的一生才更有益。当然,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是这样的道理,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教师的个人成长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尤其是我们年轻的教师,常会把那些从外面听几节专家课上学来的花架子、空把式用在课堂上,可能对自己不适用,却就以为得到了真传。其实专家的课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如隐含在教学细节中的备课思路,教师课堂风趣的语言等等,这些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炼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只当演员,而是应当稳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让学生从心底喜欢我们的课,让他们从教学中学到方法,展示智慧,而不是单调的看一场演出。
也经常听人说,我们教师要有仁爱之心,看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吴老师的仁爱之心,充分的尊重,理解学生。例如,”xxx,你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句话,而他则会对学生说:”如果你有时间,你愿意到我办公室来玩吗?“这样说,学生心灵上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接下来要和学生谈的事情,他也便于接受。对于有的学生总是上课时要求上厕所,他倡议我们应当同情,不必讽刺挖苦,试着理解学生,课间不足十分钟,学生肯定又想玩他们的游戏,那么这就启发我们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可以另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在下课后到班提醒,先上厕所再玩,不要总是到课上打断老师的讲课,慢慢地学生也会理解老师的用心,养成习惯。其实这也就是一句话的事,语气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说我们要将学生装在心里,善用教育语言。
读到“让学生喜欢我”这一条,也带给我极大的启发。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我们职校老师是头疼苦恼的,就是学生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可怕的就是他冷淡的态度。”
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包括我自己班里也有一位同学,之前他就是上课睡觉,作业每科都不做,但是呢,他非常喜欢在学生会工作,开展活动。我一直找他谈话,并以让他退学生会为威胁,希望他可以完成好自己基本的学业,在谈话期间他不跟你说什么,后来他发了很长一段文字给我,他说他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不做作业了,就不喜欢回家做作业,但是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喜欢在学生会的工作,也希望我不要阻止他。那么对待这样的学生,书中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有些学生确实是在学习上没有很浓的兴趣,太大的造诣,但也有长处,也有他自己的优势。后来我没有用这样的一个威胁,也同意他继续留在学生会发光发热,当然他也同意我所说的,基本的学习任务都要完成,作业也都补起来了。咱们班得奖的黑板报都有他的功劳,运动会、主题班会课的组织、训练、排练他都功不可没,现在他也是我们机电学院学生会某个部门的部长了。所以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了呢?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在这方面做的还是有一些欠缺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这样也会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你,尊重你。
那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不一一赘述,我们青年教师要当一名合格、优秀教师要关注的问题也还有很多。学无止境,路也没有尽头。每一处的风景,哪怕是一草一叶都需要我们发现的眼睛、热爱的心灵。不轻视每一件小事,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高昂的工作热情去面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做到力所能及,勤耕不息!和学生一起成长。望与各位老师共勉,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