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华君高中物理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华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益

    官林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邓泓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姜胜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铭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俊琦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谈科佼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红琴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敏峰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颖超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春芳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燕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国峰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锋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资讯快递

基于多版教材实验比对下的教学重构 ——以“摩擦力”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作者:谈科佼  日期: 2023-02-14  点击:

摘  要:对中美两版教材中“摩擦力”中实验的安排进行了多方面比较分析,体悟编者的意图,整合各版教材实验的特点,通过对传统实验的层层设问和优化设计,逐步渗透证据意识培养。
关键词:教材比较;摩擦力;教学策略
1 引言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力,在历年高考中,关于摩擦力的分析也是一个常考点,对学生而言,也是进入高中学习遇到的一个难点。如何有效突破摩擦力的学习?笔者拟从教材对比分析入手,通过定性体验和定量研究入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落实证据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科学思维。
2 教材比较
美版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的顺序为:(1)以两个有关动摩擦力的体验性实验“推动物体,感受阻力”和“给书本一个速度,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引入,区分了“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对应的运动情境;(2)以“推重物——长沙发”为例,结合状态分析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变化关系,提出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3)以“哪些因素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引发探讨,并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探究实验,研究了多种材料下、不同压力下,动摩擦力的变化情况,通过所获的数据得到图2所示的关系图;(4)通过比较的方式,给出了最大静摩擦力的表达式;(5)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了5种典型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和静摩擦因数,并特别强调摩擦因数也可以大于1;(6)在本节的文本结尾处,以“旁白”的方式介绍了“摩擦力产生的原因”。通读该节文本,美版教材的内容丰富、注重体验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运用、注重对问题本质的探讨。不足之处有二,一是图1所示的探究实验,要求“恒力作用、匀速拉动”,作为一个定量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以控制;二是,整个文本在说明摩擦力方向时没有突出“相对”,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处。
人教版在内容呈现上的顺序为:(1)以图3所示实验引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2)教材在该节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单独探讨了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这样的处理,清晰明了;(2)在动摩擦力部分,教材首先从实例入手,分析了动摩擦力的方向,并强调了“相对”,接着以图3实验为例,以直接告知的方式说明了动摩擦力的表达式及式中各个符号的意义;(3)以表格的形式告知了8种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4)在静摩擦力部分,人教版也是以“推沙发”为例定性分析了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接着以图3所示实验和传感器实验,分别研究了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变化的关系;(5)教材在文末设置了“科学漫步”栏目,介绍了“流体阻力”。
3 教学建议与实践
新版高中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证据的能力……”。【1】但Sadler等通过具体的实验研究发现“学生并不习惯使用科学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并且不同程度的存在分析与批评论证能力缺乏”。【2】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落实证据意识的培养?本文结合教材对比,综合各个版本的优点,通过恰当的问题和实验设计,来逐步引导学生以“证据说话”,在问题解答和知识理解的过程中实现证据意识的培养。
3.1定性体验,初步感知
“摩擦力”问题,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因此,在本节课的引入部分,可以学生初中熟悉的情境——毛刷问题,引入课题:①情境1——取一毛刷,将其静置于桌上,请学生分析其受力和求解其弹力?②用力拉动毛刷,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③结合初中所学,你对摩擦力有哪些认识?
设计意图:①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既可以降低思维起点,又起到“开门见山”、直指课堂核心内容的作用;②问题1的提出,其目的是从本章开始逐步渗透“结合状态分析力”的思想,为以后的静平衡和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打下基础;③问题2和3的提出,其目的是以一个问题情境展现学生的前概念。
3.2比较实验,显化思维
“摩擦力的方向”问题是本节的重难点之一。大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前概念: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如何突破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同时渗透证据意识的培养?以下将通过一组问题链来尝试突破。
①关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你还有哪些认识?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观点?(学生答:与运动方向相反。例如手在桌面上推动时,手受到一个向后的摩擦力作用)
    ②演示1:如图4所示,把毛刷A放在书本B上。控制A不动,将B向左拉动,请观察毛刷下部分鬃毛弯曲情况并分析原因?请判断在该例中,A受到的摩擦力与A的运动方向关系?
③演示2:请一位同学托着书本向右运动,教师也向右拉动毛刷,且毛刷的速度大于书本的速度。请观察毛刷下部分鬃毛弯曲情况并分析原因?请判断在该例中,A受到的摩擦力与A的运动方向关系?
④演示3:请一位同学托着书本向右运动,教师也向右拉动毛刷,且毛刷的速度小于书本的速度。请观察毛刷下部分鬃毛弯曲情况并分析原因?请判断在该例中,A受到的摩擦力与A的运动方向关系?
⑤分组讨论:请根据上述现象判断“f滑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是否正确?如若不正确,请归纳分析f滑方向的特点并检验。
设计意图:①毛刷实验是摩擦力教学中的常用演示实验,但在本片段设计中,笔者充分挖掘实验内涵,通过改变操作,凸现问题,给学生更直观的体验,在比较分析中帮助学生辨析异同,在分组讨论中整合情境、归纳特征,有效破解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渗透了证据意识的培养。②“相对运动方向”的判断,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充分使用好上述的三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辨析清楚相对运动方向。
3.3定量实验,深化认识
关于f滑的大小的教学,笔者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入手设计。
问题1:猜想——f滑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你这样猜想有没有事实依据?(学生:可能与物体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的压力有关,如手压在桌面上,往前移动,压的越紧,会感到阻力越大)
问题2:基于事实经验的猜想是否完全正确,以及它们间的定量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我们还需通过实验来论证。
①实验原理:f滑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的弹力均有关,实验中我们应采用哪种思想方法?(学生:控制变量法,即保持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弹力,研究f滑与弹力的关系;保持弹力,改变粗糙程度,研究f滑与粗糙程度的关系)
②教师出示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D为较长的木板,C为木块),请同学分组讨论,用这套器材怎么样来研究上述问题,并表述。教师点评并形成规范的操作步骤。
步骤1:弹簧秤调零;用弹簧秤测出C的重力G;
步骤2:按图示组装实验器材;
步骤3:研究f滑与FN的关系——缓慢拉动D,待弹簧秤示数稳定后,记下读数F1;在C上依次叠加不同个数的已知重力的重锤,重复上述实验;
步骤4:在D上黏贴毛巾,重复步骤3;
步骤5:数据处理——以弹簧秤示数为纵轴,C和重锤的重力为横轴,描绘图像,并作出判断。
    问题3:分组讨论,图5实验和图1实验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①与传统教学设计相比,在本片段设计中,在学生定性体验后,进一步引入了定量实验来探究,有助于进一步渗透证据意识培养;②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③关于定量实验,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基础,笔者采用了直接给出的方式,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展开教学,既基于学生的真实水平,有助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又关注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逐步提升学生实验分析能力、评判能力。
4 结语
教材文本体现了教材编写专家对物理学科和教育的理解,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应反复研读、比较分析,形成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设计,这样才可以最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在上述几个教学片段中,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充分挖掘传统实验的魅力——在本节课中,笔者多次使用了毛刷实验,通过多次改变相对运动情景,有效突破了学生的思维障碍;②定量实验的引入——f滑的大小研究,教材上是用一句话来说明“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笔者引入了定量实验,体现了科学研究与学习过程的严谨性,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表达式;③整节课,以摩擦力的学习为载体,以问题、现象观察、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不断渗透证据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弭乐,郭玉英.概念学习进阶与科学论证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05):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