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再议“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误差分析和优化设计
摘要:笔者在阅读了2011年第7期吴老师的一篇题为《“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的误差分析和优化设计》的文章,发现该文中消除系统误差的电路过于复杂,不利于在高中开展教学.本文就这一问题出发,补充一种新的分析法—函数法,同时进一步挖掘,设计电路,消除误差.
关键词:实验 电动势 内阻 误差分析 函数法 改进
贵刊2011年第7期刊登了题为《“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的误差分析和优化设计》一文,文章运用三种方法分析了两种常规电路的系统误差和选择依据,并利用类比法探讨了安阻法和伏阻法的误差,最后提出了两种补偿电路以消除误差.笔者读后,发现这两种补偿电路构思很巧妙,但原理要求过高,不适宜在高中阶段展开教学.基于这一点,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拟对原文补充两点:(1)对系统误差的分析,补充一种更直观的方法—函数法;(2)依托两种基本电路,设计利于高中教学的改进电路.
一、一种更直观的误差分析法—函数法
如图1、2所示是“测定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实验中最常见的两种测量电路.设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真实值分别为
和
,测量值为
和
,电压表和电流表内阻分别为
和
.
不考虑系统误差时,测量值应满足
①
真实值应满足的表达式
②
对于图1所示电路:
在该电路中,造成系统误差的原因是电压表的分流,即对于同一组测量值(,
)有
③
④
将③④两式代入②中,得
⑤
对比①式和⑤式可得
,
也就是说利用图1电路测得的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均偏小,仅当时,测量值和真实值相差很小,系统误差较小.另外,在这一电路中还隐藏着一个可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短路电流,由上面分析可知,
,这也是下文所设计的改进电路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对于图2所示电路:
造成系统误差的原因是电流表的分压,对于同一组测量值(,
)有
⑥
⑦
将⑥⑦两式代入②中,得
⑧
对比①式和⑧式可得
,
,
由此可见,图2电路测得的电动势是准确的,但所测得的内阻偏大,仅当时,用该电路测量引起的系统误差较小.
从多年的不断尝试中发现:函数法,只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就可以理解,它避免了定量计算法的繁复运算、图像法的定性而不定量、等效电源法对思维的高要求等缺点,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
二、一种利用常规电路的改进方案——小开关,大用途
通过前面分析可知,不论图1还是图2所示的实验电路均会产生系统误差,但每个电路又各能准确测量一个物理量,能否利用这一细节,设计一种电路消除这一误差,同时这一电路又贴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便于在高中展开教学?根据这一想法,笔者从两种常规电路入手,设计电路,如图4.
1.操作步骤
(1)将滑动变阻器调到合适位置,闭合S1;
(2)将S2打向1位置(此时相当于图1电路),调节变阻器,记下几组对应的U1、I1值.
(3)将S2打向2位置(此时相当于图2电路),调节变阻器,记下几组对应的U2、I2值后拆去电路。
2.数据处理
将上述两类数据在同一坐标系内利用描点法作出对应的图像,如图4.根据前面分析可知,E2、I1均是准确可测的,由此可得,
.
从上面分析也可知,这一电路的特点是:从学生熟悉的电路出发,从一个显而易见但又易忽视的结论入手,利用一只单刀双掷开关将两个基本电路糅合在一个实验中,既可消差,又易于展开教学.缺点是:数据处理较复杂.以上就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改进电路做了简单的分析说明,设计该电路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强化实验中应细致分析每一细节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新问题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劲松.“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误差分析与优化设计 [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