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邓泓 江苏省宜兴中学)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中教育教学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有效的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完成高中物理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一物理教师必须尽力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有效链接,为学生学好高中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初高中物理差异性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有效链接做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高一物理;物理教学;高中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而是在此基础上保证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真正地掌握高中物理知识以及物理思维思维的方法。由于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就要求高一学生在打破初中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建立起崭新的学习高中物理的学习体系。要实现这一转换,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高一物理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对于学生学好高中物理来说至关重要。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差异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异性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来源于生活并且大都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相对粗略,研究的问题的对象和过程都比较单一、问题也都是以静态形式呈现,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有时候需要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的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2.初、高中物理知识结构存在差异
初中物理所研究的问题都是相对独立的,而高中物理是一个知识体系。比如,在初中物理对速度、加速度的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独地对速度和加速度分开来介绍,并没有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是环环相扣的,首先引入了一种物理学的处理方法,建立了质点模型,接着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物理量:时间、时刻、速度、加速度,前后相辅相成。接着在动力学部分又介绍了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同时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
3.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同
在初中物理中,教学内容主要是注重简单知识的介绍和分析,并没有对物理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而在高中物理中,在介绍简单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更深层次知识的研究和分析。这主要体现在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在教学深度上的不同。比如,对于物体运动这一知识点,在初中物理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速度以及平均速度的基础性概念,以及如何进行计算;而高中物理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加深刻,首先介绍速度是一个矢量,既有方向又有大小,速度的改变包括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其中一个方面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了加速度的产生,而在加速度的概念之中,又存在加速和减速这两种情况。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教学层次是不同的,初中物理注重简单知识的介绍和分析,而高中物理更注重的是物理研究的方法和物理思维的培养。
4.初、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同
从思维方法上,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完成了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次大飞跃;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高一第三章就要进行受力分析(教材没有这专门一节、也不太可能专门安排这一节)、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由定性分析转入全面的定量研究,要分清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相互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第四章才学)、平衡力(第三章不讨论物体平衡,但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时一定要涉及物体平衡条件)等容易混淆或很难理解的概念,这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数学要求上,对高一学生的数学提出了极高的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如第三章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超前要求(矢量的运算甚至正弦、余弦定理等),直线运动章节中不但要利用数学图象分析物理问题而且要综合运用语文和数学知识分析及建立数学方程,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学习过程中,学会分析、建模及运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障碍。
5.初、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要想实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顺利链接,物理教师必须发挥其巨大的指导和教育的作用。
1.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即分解知识点教学;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以及顺应作用,也就是把新知识和新学习的物理规律有效地融入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中去。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从而达到丰富和扩展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目标。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利用直观易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性质力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3.重视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思想的建立和物理方法的训练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子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4.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看看懂、听听会、做做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要把重点放在物理情景、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图象法、隔离法、整体法等解题方法。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学生若能很好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那么学好物理已成功一半。
三、小结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初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参考文献:
[2] 司德平.初、高中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J]. 物理教学. 2011(06)
[3] 夏季云.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突破初高中物理衔接的难点[J]. 物理教学探讨. 2009(22)
[3] 许安涛.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障碍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