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何 平历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何平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董赟

    实验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文彬

    东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文洁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晔

    外国语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孟丽娟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琦雯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孙静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树庆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丹

    外国语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阳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俊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于庆奎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百家争鸣讲学稿

作者:沈琦雯  日期: 2022-05-26  点击: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编制:沈琦雯   审核:王茜   2020-10-27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7新课标】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自主阅读】

1、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2、 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3、 百家争鸣的影响是什么?

 

【知识梳理】    

一、察百家争鸣之由

1概念解读百家争鸣:指        时期社会大变革时代,代表各阶级、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力图按照本阶级(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历史背景:诸子百家为救世进行争鸣辩驳,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合作探究1

材料一:《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三:苏秦主张联合六国以抗强秦(合纵);张主张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六国(连横);,鲁缪公拜孔子之孙子思为师,燕昭王拜普通知识分子郭隗为师。战国时代的君主们竞相招贤纳士,对他们敬礼有加。

材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五: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据以上材料分析并结合教材分析春秋战国与西周相比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政治:                                                                          

2经济:                                                               

3阶级关系:                                                            

4思想文化:                                                            

 

当堂演练

(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诸因素与其形成有关系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二、观诸子百家之论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贡献

评价

儒家

孔子

核心主张:   

政治理念: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礼的思想: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教育观念:     ,创办私学 

文化贡献:整理   

地位:儒学的创始人、   

被后人誉为       和万世师表。 

评价: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孟子

政治理念:实行     

民本思想:提出     

伦理思想:主张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形成了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使儒家学派成为诸子百家中的     

荀子

政治理念:   王道施政 

民本思想:提出     

伦理思想:认为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道家

老子

宇宙观: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人生观: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政治观:提出     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     的理想社会 

辩证观: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双方是相互       

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主张恢复小国寡民的社会,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

庄子

世间万物是   ,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追求逍遥 

法家

韩非子

核心主张:     

政治理念: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代表了新兴     的利益,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墨家

墨子

兼爱   尚贤”“节用” 

墨家思想代表     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总结孔子、孟子、荀子思想

 

春秋(产生)

战国(发展)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阶级属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新兴的地主阶级

 

主张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地位

至圣

亚圣

儒学集大成者

 

 

 

合作探究2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当堂演练

(  )3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  )4.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三、析诸子救世之用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    

3、“百家争鸣”使得人们从“神灵”转向         ,具有早期的          精神,是轴心时代的重要体现。

合作探究3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现代中国社会有何指导意义?

学派

对现代中国社会有何指导意义?

 

 

 

 

【课后练习】

(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

     A. 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 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 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 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  )2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结合所学,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C.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D.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骗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侧隐之心”,这句话出自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  )4.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 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 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 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  )6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  )7.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 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单有礼乐,没有道德作根本,还不够适合政治上的需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早期道家)相信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传统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更新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

3)据材料三,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张,并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儒、墨、道、法各家与传统礼乐之间的关系。

 

 

 

 

 

 

 

 

故答案为:
1)主要作用:明确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
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维系宗族政治秩序。
法家态度:用法律取代礼乐。
2)核心主张:把作为礼乐的道德根本(思想基础)。
3)主要弊端:过度奢侈、繁缛。
改造主张:回归简朴(化繁缛为简朴)。
核心主张: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
4)相互关系:各家在传统礼乐的环境中成长,又从各家立场出发改造传统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