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何 平历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何平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董赟

    实验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文彬

    东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文洁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晔

    外国语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孟丽娟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沈琦雯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孙静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树庆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丹

    外国语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阳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俊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于庆奎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作者:于庆奎  日期: 2022-05-26  点击: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编制人:高一历史备课组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古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2、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学习目标】

1、概述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分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归纳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概况两汉至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发展的历程;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4、客观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梳理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课前导学】

一、时空轴:

   通过自主学习,请用你的笔尖描绘你从远而近看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情景,根据重要时间,找出政治制度,填写下列时间轴
 

 

 

 

 

 

 

 

 

 

 

 

 

 

 

 

 

 

 

 

 

 

 

 

 

 

 


二、基础落实: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至明清。先秦时期,政治体制中血缘色彩浓厚,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地方权力日趋收归中央,中央政府权力日趋集中于皇帝手中,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统治力度大大加强。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新旧制度的交替

总体情况:夏、商、西周是奴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世袭制 制代替 禅让 制,从内外服  制度到 分封 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东周时期,宗法血缘关系趋向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日益崩溃,封建政治制度正在形成。

 

学习活动一: 了解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基本特征。

1.任务一: 阅读教材,说一说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禅让制、世袭制、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郡县制、官僚制                  

 

2.任务二:结合教材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神权色彩浓厚)                         

 

2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家国一体、贵族政治、等级森严)   

 

3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地方权力较大)                                              

 

4 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                                                             

 

5 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延续性和稳定性                                             

 

1、夏朝:  

建立了 王位世袭 制: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统治。

2、商朝:

建立了内外服 制:商王直接控制 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 外服(王畿:大体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四周:方国、部落。外服与商王是同盟关系/方国联盟,没有血缘关系);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史料: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西周:

实行 贵族等级分封 制: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1)贵族等级分封制:权力的分配制度—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姬)

天子(控制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诸侯 卿大夫……

【共同体意识: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这种“大一统”的“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2)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制度—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嫡)

核心内容: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 嫡长子继承 制。

3)礼乐制:权力的认同制度—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序)

内容: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商周政体的特征:

1 王权 神权 的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2分封制 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部族色彩、世卿世禄、贵族政治、等级森严)

3)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 原始民主传统 的影响(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5、春秋战国时期: 郡县制 官僚制 等封建制度开始产生

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史料二:(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设问: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战国时期封建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

1)原因:

春秋时期, 社会经济 的发展(生产力提高,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产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 宗法血缘关系 的瓦解, 贵族等级分封制 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各国政治上的重大改革,使 君主权力 得到加强。

2)表现: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二)秦汉到明清:古代政治制度日益成熟

情境探究:一个王朝的中枢权力机构设计与权力分配,对于整个王朝的稳固与发展,以及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自秦以来朝廷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怎么演变的?

 

学习活动二: 了解从秦朝到清朝(鸦片战争前)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及趋势

1.任务一:梳理从秦到清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尝试在稿纸上画出权力结构图)

 

1)秦:  三公九卿制                                                                  

 

2)两汉: 汉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中外朝制度;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4)宋朝: 二府三司制                                                                  

 

5)元朝: 中书一省制                                                                  

 

6)明朝: 废中书省和宰相,设内阁                                                        

 

7)清朝: 设军机处                                                                     

 

2.任务二:结合教材所学探究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趋势。

 

1)基本策略: 分散权力,转移权力                                                      

 

2)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甚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元例外)                               

情境探究:周振鹤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中指出:“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划分和地方政府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沿革损益,而无根本之的变动。”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学习活动三:了解从秦朝到清朝(鸦片战争前)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及趋势

1.任务一:梳理从秦到清朝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1)秦: 推广郡县制,郡—县                                                             

 

2)汉: 汉初,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东汉晚期,州—郡—县                                  

 

3)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4)隋:  州—县                                                                        

 

5)唐: 道—州—县;唐中后期,地方节度使形成割据势力                                    

 

6)宋朝:  路—州(府)—县                                                           

 

7)元朝:  省—路—府—州—县                                                         

 

8)明朝: 设三司,省—府—县                                                           

 

9)清朝:  省—府—县                                                                  

 

2.任务二: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1)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2)发展趋势: 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1)皇帝制度: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  皇帝  手中

特点: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

职能:①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 秉承皇帝旨意 统领众官

②太尉:最高武官, 掌军事

③御史大夫:副丞相,  协理国政  掌管图籍、文书  ,同时又是 最高监察官

④九卿: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

3)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设 监御史掌监察;郡县主要官吏都由 中央直接任命。

★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打破了贵族世卿世禄制,是 官僚 政治取代 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廷议制度:

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又称“集议或朝议”制度,对君主专制有一定制约作用,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是原始民主遗存,是君主集权的体现,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制度。

5)文书制度:行政管理制度

各级官僚结构以 文书行政,建立了以 邮传为中心的 文书传送系统,保障皇帝和中央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在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两汉的政治制度:

1)中央行政制度: 中外朝 制度

①汉承秦制,仍为 三公九卿 制(史称“外朝”)

②汉武帝时期:设立 中朝 ,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 中朝尚书 的权力逐渐增大;

④东汉: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2)地方行政制度:

①西汉:汉初,推行 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兼有封国制和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不断被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②东汉晚期:监察区的“”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        三级制。 州刺史 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 内轻外重 干弱枝强的局面。

3、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 三级制。

4、隋唐:

1)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

①性质: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 决策机构,门下省是 审议封驳朝廷政令 的机构,尚书省是 执行 机构。

②长官: 中书令 (中书省)、 门下侍中(门下省)、尚书令 尚书仆射 (尚书省)

③共同议政场地: 政事堂

④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长官同为宰相); 节制 君权(皇帝所颁布的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三省六部制的意义: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减少政治腐败,保证政治清明;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为历朝所沿用。

2)地方行政制度:

①隋朝:废郡,以 ,实行 二级制;

②唐朝:实行 三级制,后设 节度使,导致了 藩镇割据 局面的出现。

5、宋朝:

1)中央行政制度: 二府三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为宰相,但为分割宰相权力,又设   枢密院  掌管军政, 三司   掌握财政大权。

2)地方行政制度:分 (府、军、监)和 二级,后改 为路(主要职责是 监督 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   (府)、   三级制。

6、元朝:

1)中央行政制度:实行 中书省 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尚书省的职能类似。

2)地方行政制度:推行 行中书省 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成 多级行政制度。

史料一: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史料二: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史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是行省制度,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较好地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从而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在中央门设置了管理西藏的机构宣政院,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行省制对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注重对边远地区的治理;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7、明朝:

1)中央行政制度:废除中书省 宰相 内阁 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内阁的职能: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内阁的性质: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有票拟权,无决策权,不能正式统领六部;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史料:……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制相互牵制),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

 

 

2)地方行政制度:废除 行中书省  ,设立 三司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理地方。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 巡抚 巡按 ,逐渐总揽一省之权。省之下设 (州),府之下设 (州),形成   三级行政制度。

8、清朝:

1)中央行政制度:设立 军机处  ,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时间: 雍正  皇帝;

起因: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实质:加强君主专制;

基本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意义:简化了行政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地方行政制度:清承明制,形成   三级行政制度。

     巡抚  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课后作业】:

1、分别归纳商朝、西周的政治制度。

2、简述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3、简述两汉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历程。

4、简述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作业。

5、简述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

6、简述汉朝至明清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历程。

7、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