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作者:孟丽娟 日期:
2022-05-26 点击:
次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为例
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 孟丽娟
摘 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呈现史料、解读史料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让学生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获得分析、判断、思维、概括等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对史实的客观而又深刻的认识。本文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为例,按三部分展开论述,分别是:史料实证概念的解读、史料的搜集和运用、史料的解读和推论。以课堂实例为桥梁,探讨了史料教学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史料实证 核心素养
以立德树人为要求,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培养学史能力为目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体现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而史料实证是诸要素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因此,作为历史学习特有的思维品质,史料实证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素养。傅斯年认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语言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唐纳德•汤普森说:“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地运用资料。”这都充分说明了掌握和运用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史料实证概念的解读
史料是构成历史记述的基本元素。了解历史必须借助史料,否则无法直接感知,脱离史料不可能全面认识历史,这是历史认知的特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阐述:“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不难发现,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态度”,也是重现历史真实的“核心方法”,更是实践立德树人、建构历史解释和正确的历史认识的必要途径,因而在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选修课程部分对“史料研读”的要求:“人们所能认识并可以搜集、运用的史料大体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等类别。搜集和整理不同类别史料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却有共同的原则。运用史料就是理解历史,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等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史料,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具体情境,需要掌握读懂它的技能,才能对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准确的认识。” 由此可见,史料实证是一项专门技能,可以提升学生的史实专业素养。伴随着高考试题对史证意识的不断引导,史料教学已逐渐走向常态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厘清史料的类型、鉴别史料的价值、解读史料、以史料建构历史认知,在此基础上来提高学生学史的素养。那么,教师首先应做好史料的搜集工作,并依托史料创设一定的情境,再结合课标要求和考纲,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也是见证该史料的价值的过程。阅读和分析史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史料的解读即阐释史料的意义,确定史料的确切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设问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使分析观点、概括观点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因此,史料实证教学的操作流程应包括:搜集整理史料、创设探究情境生成问题、解读分析论证建构历史认知。
二、史料的搜集和运用
史料搜集是一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而获取、选择以及整理史料的能力。一般的历史教学,史料都是已经准备好的,教师搜集的史料,学生只需要直接拿来运用即可。然而,学生应该要熟悉史料搜集的方法和技巧,也要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产生兴趣,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在史料的选取上,不宜片面强调史料的数量,不宜滥用史料,不宜选取不适合学情的篇幅较长而又艰涩难懂的史料。史料的选取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必须与课程标准高度契合,必须围绕并服务于某一处或某几处的教学关键问题。正如李惠军老师所说的,史料选用应该着重于“灵魂的统摄、深入的品读、逻辑的贯通、理论的支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习史料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充分发挥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加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历史,进而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来说,以史料形式出现的历史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对史料的解析可以增强他们的历史真实感,可以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有助于他们达成历史的认知。
如学习《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多角度了解伟人孙中山,也为了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让学生通过三则材料了解“他人眼中的孙中山”,指出评价者的态度和观点,并分析评价者为何如此看待孙中山。所用材料如下:
材料一 袁世凯对孙中山的评价:
在早期,孙中山有个绰号“大炮”,比喻他喜欢说大话,比如在1912年,孙中山就跟袁世凯说,他要在十年之内做完两件事,第一件是修铁路20万里,第二件是训练精兵100万人。袁世凯当时都听傻了,后来对人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
材料二 北伐前的广东和北京上海民众对孙中山的态度:
孙文是暂时成功了,广州一带的百姓却又要遭殃了。北洋军阀还可以对外借款,广州方面只能依靠盘剥百姓解决庞大的军费问题。……征收种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多至百余种,民不堪其苦,于是又引发了政府与商人的种种矛盾。”……为了革命,广东地方糜烂不堪了,孙文知道广东人民都痛恨他,所以他在1924年底北上时决定再也不回来了。
(1925年)4月2日,众人将孙文灵柩移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安放,那一天参加执绋者达十余万人,民众扶老携幼前来送别。……早在1922年,由上海英文周刊《每周评论》所开展的民意测验,选举12名“最伟大的中国人”,结果孙文稳居第一,冯玉祥则居第二。
材料三 台湾国民党和民进党对孙中山的态度: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孙中山成了维系政权合法性与正统地位的重要象征。纪念活动变得更多……蒋介石也常常亲自出席主持这种纪念活动,勉励众人“光复大陆,完成国父遗教”。两蒋时代,……孙中山思想成为从小学到大学的必修课程。……有关孙中山的正面研究及著作出版,也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如此,“国父”成了台湾民众生活中无孔不入的存在。
“去孙中山”的核心目的还是割断两岸的联结,只要和大陆有关系的,无论历史、人物、价值观都要去除,铺垫“独立”的土壤。自李登辉、陈水扁时代这样的工程就已经启动,“大陆”的名称被“中国”取代,……陈水扁时代就有人提出“孙中山是外国人”……凡此种种连成一条“去中国化”的路线,暴露其后的政治意图。
为打破固有思维,跳出教材已设定的人物特征,从多个视角呈现人物形象,因此,本人选取了袁世凯眼中的孙中山、民众眼中的孙中山、台湾国民党和民进党眼中的孙中山这些教材以外的材料来拓展学生对伟人的认识,深化学生对孙中山的思想及革命活动的理解。袁世凯是军阀,且是孙中山的政敌,他对孙的评价应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既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又与孙的个人实际能力有关。国民革命时期广东民众和北京、上海民众对孙的态度不同反映了评价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立足点不同。国民党和民进党对孙的态度不同是因为政治立场不同,不同的政治需求导致。因此,在史料的选取上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以外的史实,多方面、多层次地展开历史学习,掌握思维方法及增强判断能力。评价者的态度不同,主要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评价者所处的政治、阶级立场、时代背景、社会需求、所掌握的材料依据、个人的认识。因此,教会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应是: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坚持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原则。
三、史料的解读和推论
李剑鸣认为“史料的解读包含文本考辨和意义阐释两个方面”,其中,文本考辨是确定史料文本的性质和价值,是史料运用前的准备,意义阐释是确定史料的确切含义和在具体解释框架中的内在联系。对学生的一般要求是读懂材料的含义,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而对史料的阅读强调循序渐进,要从粗读到精读,一边获取字面上传递的信息,一边深入理解每段史料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根据设问运用逻辑思维,得出相关结论。根据提问的要求,可联系所学知识,但不局限于所学知识,根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教授《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课为例,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找出材料中的观点,并联系当今现实,概述孙中山思想的现实意义。整个思维过程分为两步:解读和推论。材料如下:
材料一 “汉族当牺牲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材料二 “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
材料三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四 “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
材料五 “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
材料六 “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材料七 “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
材料八 “此类国家经营之事业,必待外资已吸集,外人之熟练而有组织才具者之使用,宏大计划之建设然后能举”。
材料九 孙中山:“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
材料十 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昨出席广州“中山论坛”时,以《同心协力振兴中华》为题致词说,中山先生曾三次前往台湾,明确表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推动爱国志士建立兴中会台湾分会,鼓舞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各类论述几十次提及台湾,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台湾光复大业。 分场讨论“中山思想黄埔精神”中,两岸“老将”面对面,台湾前国防大学校长夏瀛洲多次提及“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破除若干人质疑台湾退役将领不在大陆提“中华民国”的说法。
从材料一、二、三来看,孙中山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统一为一个很文明的中华民族,这有利于建立中华民族为一个统一的大民族,有利于建立一个独立的富强的民族国家。联系对当今实际,这对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材料四、五、六中孙中山主张的是世界各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争取建立各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联系当今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强权主义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材料七、八所述的观点是:孙中山主张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同时发展,充分利用外国的资本、人才来发展中国经济,这正与我国当今对外开放、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相关联。在材料九、十中,孙中山主张国家要统一,台湾要统一,且两岸均以孙中山为“国父”,联系当今祖国统一大业,主张统一对解决台湾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现实意义。孙中山的思想,其一切精华都集中体现在他的三民主义中,通过理解其思想方能认识孙为近代民主革命所作的贡献。解读史料、探究史料表达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充分感知史实,多角度了解历史人物及其实践活动,从而也明确了学史的态度及方法。
史料实证是一个严谨的论证过程,以史料实证为主要路径和核心方法,依托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再现历史原貌,经过逻辑推论,探寻史实的本质。选好史料、用好史料确实不易,史料从一种教学手段走向“实证”的观念形态和能力素养,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还需不断探索。
参考资料:
何成刚:《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 2 页。
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桑兵、傅斯年:《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6页。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5页。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 4、5、3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