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我和厌学说再见(嵇旭明)

作者:朱浩亮  日期: 2025-04-08  点击:
我和厌学说再见
——六年级心理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厌学情绪"的表现及常见原因。 
2. 情感目标:接纳消极情绪,减少因厌学产生的自责或焦虑。 
3. 行为目标:学会3-5种缓解厌学情绪的方法,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二、教学准备
材料:匿名问卷(课前调查)、PPT、视频片段(如《鹬》皮克斯短片)、白纸/彩笔、"能量瓶"模板。 
环境:教室桌椅布置成小组讨论形式(4-6人/组)。 
三、教学流程 
1. 暖身活动:情绪猜猜猜(5分钟)
活动:教师出示表情包图片(疲惫、烦躁、无聊等),学生用肢体动作模仿并猜测情绪名称。 
过渡:"这些情绪可能悄悄出现在学习中,今天我们聊聊如何面对它们。" 
2. 认识厌学情绪(10分钟) 小组讨论: 
  用课前匿名问卷结果(如"你是否曾不想上学?原因是什么?")引出话题,保护隐私。 
  提问:"厌学=懒惰吗?"引导学生区分情绪与行为。 
教师总结: 
厌学的表现:拖延、注意力不集中、逃避学习等。 
常见原因:学习压力、缺乏兴趣、人际关系、自我否定等。 
3. 情境分析与应对(15分钟)
情境卡牌:每组抽取一个案例(如"小A因考试失败觉得自己很笨"),讨论: 
(1)案例中的情绪是什么? 
(2)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帮助他/她? 
全班分享:教师归纳方法(如分解目标、积极暗示、寻求帮助等),并播放《鹬》短片片段,强调"挫折中成长"。 
4. 我的"能量加油站"(15分钟)个人活动: 
发放"能量瓶"模板(画一个空瓶子),学生在瓶内写下或画下: 
  ① 一个自己的学习优势(如"数学计算快")。 
  ② 一个能让自己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5分钟")。 
  ③ 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如"错题是进步的机会")。 
自愿分享:鼓励学生展示"能量瓶"内容,增强同伴支持。 
5. 总结与行动(5分钟)
教师引导: 
"厌学情绪像乌云,乌云会飘走,但我们需要一把伞——今天学的方法就是你的伞。" 
课后任务: 
  制定"一周小目标"(如"每天先完成一科作业再休息"),下次课分享进展。 
四、注意事项
1. 保密与尊重:强调课堂中不评判他人分享的内容。 
2. 差异化引导:对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可鼓励用绘画代替语言。 
3. 家校合作:课后发送"家长小贴士",建议关注孩子情绪而非单纯指责。 
五、延伸资源
绘本推荐:《学习没那么讨厌》(日本·松永畅史)。 
心理游戏:用"Minecraft教育版"设计闯关游戏,隐喻"克服学习困难"。 
通过活动与讨论,帮助学生将厌学情绪正常化,并赋予他们主动应对的工具,契合六年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