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玲)尊重之光,照亮心灵
作者:朱浩亮 日期:
2025-04-07 点击:
次
“尊重之光,照亮心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清晰阐述尊重的含义,认识到尊重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价值,理解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2.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体验与反思中,培养尊重他人的情感,增强同理心,乐于尊重他人。
3. 行为目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运用尊重他人的原则和方法,改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尊重的内涵,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掌握在不同场景下尊重他人的具体做法。
2. 难点:培养学生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的意识,促使学生将尊重他人的理念转化为持续的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
故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行为训练法
四、教学准备
1. 收集与尊重他人相关的故事、案例、图片、视频,制作成生动的PPT。
2. 准备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如不同职业的服装、道具。
3. 设计“尊重行为自评表”“尊重他人承诺书”,准备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引出主题(5分钟)
1. 游戏:照镜子
◦ 老师挑选8-10名学生,分成4-5组,每组两人面对面站立,一人当“镜子”,另一人做各种动作,“镜子”要模仿对方动作。之后角色互换。
◦ 游戏结束,老师提问:在游戏中,当对方认真模仿你动作时,你有什么感受?若对方敷衍,你又有何想法?引导学生思考被尊重和不被尊重的不同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尊重他人。
(二)故事启迪,理解尊重(10分钟)
1. 讲述故事:老师借助PPT,播放或讲述《程门立雪》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杨时和游酢为什么要在门外等候?从他们的行为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是尊重吗?假如你是程颐,看到杨时和游酢在雪中等待,会有什么感受?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问题展开交流。之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3. 老师总结:老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尊重是对他人的敬重和重视,尊重他人的时间、想法和劳动,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三)情景模拟,体验尊重(15分钟)
1. 情景设置:老师通过PPT展示三个情景。情景一:课间,同学在认真看书,另一个同学大声喧哗。情景二:美术课上,老师在讲解绘画技巧,有同学在下面交头接耳。情景三:小组讨论时,一个同学发言,其他同学都认真倾听,并积极回应。
2.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情景进行角色扮演。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分析表演中哪些行为是尊重他人的,哪些不是,并说明原因。
3. 总结反思: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哪些行为是不尊重他人的?当你遇到不被尊重的情况时,心情如何?通过反思,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四)小组讨论,学习方法(10分钟)
1. 问题引导:老师提出问题:在与同学、老师、家人相处时,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们?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尊重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2. 小组分享: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老师将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写在黑板上,如语言上要礼貌、倾听时不打断、尊重他人的隐私和选择等。
3. 总结方法:老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强调尊重他人要从细节做起,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要体现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五)行为训练,巩固认知(5分钟)
1. 模拟场景训练:老师给出几个模拟场景,如向同学借文具、与老师交流学习问题、在公交车上与他人相处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模拟对话和互动,运用刚刚学到的尊重他人的方法。
2. 互相评价:模拟结束后,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指出对方在行为和语言上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互相评价,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尊重他人的行为方式。
(六)总结升华,承诺行动(5分钟)
1. 课堂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尊重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尊重他人的方法。强调尊重是一种美德,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将尊重他人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
2. 签署承诺书:发放“尊重他人承诺书”,让学生认真阅读后,在承诺书上签名。通过签署承诺书,强化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促使他们将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
六、教学延伸
1. “尊重他人”主题班会:一周后,组织一次“尊重他人”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在这一周内,自己在尊重他人方面的经历和感受。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树立榜样。
2. 制作手抄报:布置学生制作“尊重他人”手抄报,将自己对尊重的理解、尊重他人的方法以及相关的故事、名言等内容融入手抄报中。在班级内展示手抄报,营造尊重他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