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本次心理课以“促进师生有效沟通”为核心目标,通过游戏体验、情境模拟、活动策划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沟通的重要性,掌握沟通技巧,并尝试搭建师生互动的桥梁。课堂整体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活动设计与细节处理上仍有优化空间。以下从教学亮点、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三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亮点
游戏化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热身环节“我说你做”通过简单的指令互动迅速拉近师生距离,学生在快速反应中感受到“倾听”与“执行”的关联性,为后续主题埋下伏笔。而“我说你画”的两次对比体验(“不问”与“主动问”)极具启发性:第一次因信息模糊导致作品差异显著,第二次通过提问补充细节后,学生作品与教师范例高度吻合。这种直观对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主动沟通”的价值,为后续技巧学习奠定认知基础。
情境模拟贴近真实需求
角色扮演环节选取的四个情境(如“老师讲错题”“被误会没做作业”等)均来自学生日常高频矛盾点,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礼貌澄清”“换位思考”“借助第三方沟通”等策略,体现出对沟通技巧的初步理解。例如,在“被批评未打扫走廊”的情境中,一组学生设计了先道歉后解释的对话:“老师,我确实扫过走廊,但可能纸团是后来出现的。下次我会多检查几遍!”这种表达既尊重事实,又体现责任感,展现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性。
实践策划促进情感联结
“校园师生节”的策划活动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提出“师生互换日”“夸夸卡漂流”“共植纪念树”等创意,不仅体现对师生关系的积极期待,更将沟通从“解决问题”上升到“情感表达”层面。例如,有小组建议在节日当天让老师佩戴学生设计的徽章,象征平等与友爱。这种具象化的策划方案,帮助学生将抽象沟通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增强了课程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不足之处
沟通技巧指导缺乏层次性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提出的策略多集中于“态度礼貌”“主动解释”,但对如何具体表达感受(如使用“我信息”句式)、如何倾听老师反馈等技巧涉及较少。例如,在“身体不适被误会”情境中,学生表演时仅说“老师,我今天不舒服”,未进一步表达需求(如“希望休息片刻”),反映出教师对沟通模型的示范与拆解不足。
个体参与度不均衡
尽管小组讨论形式活跃,但部分内向学生仍停留在“记录者”角色,尤其在角色扮演环节,主动举手展示的小组仅占半数。此外,策划活动中,个别小组因意见分歧陷入争执,教师未能及时介入引导合作策略,导致策划单内容较为单一(如三组均选择“送贺卡”作为主要形式)。
情感升华环节深度不足
课堂总结时,教师以“卡片祝福”收尾,但未引导学生反思沟通中的双向性(如“老师可能如何感受”),也未触及更深层的信任建立与长期关系维护。有学生在课后反馈:“如果老师不听解释怎么办?”说明课堂对沟通可能遇到的阻力及应对策略探讨不够充分。
三、改进方向
细化沟通技巧脚手架
增设“沟通三步法”范例:观察事实(“我看到……”)→表达感受(“我感到……”)→提出请求(“我希望……”),并提供句式卡片辅助表达。
在角色扮演前增加“教师应答”模拟环节,如学生解释后,由教师扮演者回应:“谢谢你的解释,我理解你的情况了。”帮助学生体验双向沟通的完整性。
优化活动组织形式
采用“拼图分组法”,将内向与外向学生混合编组,并通过抽签分配角色(如“发言人”“提问员”“记录员”),确保全员参与。
在策划环节引入“创意池”机制:各组将想法写在便签上并投入公共区域,其他组可自由选取补充,避免思维同质化。
深化情感与策略联结
在总结环节增设“师生对话盲盒”:让学生匿名写下“希望老师知道的一件事”,教师随机抽取并回应,模拟真实沟通场景。
延伸课后实践任务:开展“一周沟通挑战”,记录与老师的一次主动对话并反思收获,通过持续性任务强化课堂效果。
结语
本节课通过“游戏启思—情境演练—实践策划”的梯度设计,帮助学生初步构建了积极沟通的意识与策略。然而,有效沟通能力的培养需扎根于真实关系的持续互动。未来可尝试联动班主任开展“师生共情周”活动,将心理课堂与班级管理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践沟通智慧,真正实现“师生双向奔赴”的育人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