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本次心理课,本人以“情绪认知与调节”为核心目标,通过创设“情绪气象站”“情绪百花园”“情绪演练场”等情境,结合游戏、表演、体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情绪、接纳情绪并尝试调节情绪。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生成性资源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需要优化的细节。以下从亮点、不足及改进方向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亮点
游戏化教学提升参与热情
热身环节的“雨点变奏曲”通过肢体动作与情境想象结合,迅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小雨耸肩”“大雨跺脚”的趣味互动中感受到情绪的起伏变化,为后续学习奠定轻松愉悦的基调。情绪卡片表演环节中,学生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模仿“愤怒”“伤心”等情绪,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初步建立了对情绪外显特征的认知。
情境创设增强情感体验
“情绪过山车”环节通过语言描述引导学生闭眼想象具体场景(如考试紧张、生日惊喜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部分学生在分享感受时提到“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说明他们能真实代入情境并觉察身体反应。这种具身化的体验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情绪无对错,反应皆合理”的核心观点。
实践性活动促进方法迁移
“情绪小火山”的体验式活动效果显著。通过模拟“小明生气”的故事情节,学生直观感受到负面情绪累积带来的“爆发”后果。在“呼吸调节法”练习中,学生闭眼调整呼吸节奏,课堂氛围从喧闹逐渐回归平静,部分学生反馈“感觉心里舒服多了”。此外,“情绪魔法岛”的集体支招环节中,学生提出的“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贴近生活实际,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
二、不足之处
部分环节时间把控不均
在“情绪罗盘”涂色活动中,小组讨论时间过长,导致后续“情绪收纳箱”的书写环节略显仓促。个别学生因未完成情绪卡填写而表现出焦虑,影响了课堂流畅性。此外,部分学生在分享情绪故事时表达较冗长,教师未能及时引导提炼关键点。
负向情绪接纳引导不足
尽管课堂强调“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但在“情绪收纳箱”环节,仍有学生将“生气”“害怕”直接定义为“坏情绪”。这反映出学生对负向情绪的接纳度仍需深化,而教师在处理学生情绪卡内容时,未能充分挖掘“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如“害怕”可能保护我们远离危险)。
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在情境想象和情绪表演环节,外向型学生表现积极,但内向型学生参与度较低。例如,在“情绪小火山”角色扮演中,主动举手的学生仅3人,部分学生因紧张而回避互动。教师未能及时调整策略,如采用小组轮流体验或匿名分享的方式降低压力。
三、改进方向
优化环节衔接与时间分配
将“情绪罗盘”涂色调整为限时任务(如5分钟),并提前准备情绪词卡供学生参考,避免讨论偏离主题。在分享环节采用“关键词速写”形式,要求学生用1-2个词概括感受,提升课堂效率。
深化负向情绪的价值探讨
增设问题引导:“愤怒是否也能帮助我们?比如当被欺负时,愤怒会让我们勇敢反抗。”通过案例对比(如“适度的紧张让人更专注”),帮助学生辩证看待情绪功能。同时,在“情绪收纳箱”中增加“转化建议”栏,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让这些情绪变成朋友”。
差异化设计活动形式
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提供多元参与方式:允许学生通过绘画、书写代替口头表达;在角色扮演中采用“双人搭档”模式,减少个体压力;增设“情绪能量瓶”可视化工具,让学生用符号或颜色标记情绪变化,兼顾内向型学生的表达需求。
结语
本节课通过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初步建立了对情绪的理性认知与调节意识。然而,情绪教育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未来需在后续课程中延续“情绪日记”“家庭情绪互动卡”等延伸活动,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至日常生活,真正实现“做情绪的小主人”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