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想法心情好
作者:朱云萍 日期:
2025-04-07 点击:
次
《换个想法心情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认知对情绪的影响,明白不同想法会引发不同情绪。
识别常见的消极思维模式及其产生的不良情绪。
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思维转换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和反思自己情绪与想法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思维转换技巧来改善情绪状态。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到换个想法带来的积极情绪变化,增强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挫折和困难的心态,提升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认知对情绪的重要影响,即不同想法对应不同情绪。
掌握并学会运用一些实用的思维转换方法。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能够主动运用思维转换技巧,改变消极想法,调整情绪。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包含相关图片、视频、故事等资料。
2. 卡片若干,用于课堂练习。
3. 安排教室桌椅,确保学生能方便地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分钟)
1. 播放一段搞笑短片(如经典喜剧片段),让学生观看后分享自己的感受。
提问:刚才看到这个短片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是什么让你们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呢?
2. 引出课题:《换个想法心情好》。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想法和情绪之间的奇妙关系。
(二)情绪与想法的关系(10分钟)
1. 讲述两个情境故事,一个带有积极想法,一个带有消极想法,但故事的情节基本一致。
故事一(积极想法):小明今天在学校考试没考好,他心想:“这次没考好是因为我没做好准备,下次我可以更认真复习,肯定会进步的。”
故事二(消极想法):同样的情况,小华想:“我怎么这么笨,考得这么差,以后肯定都不会好,我什么都不行。”
讲述完两个故事后,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故事中的小明和小华心情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2.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想法如何影响情绪”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不同的想法会引发不同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带来积极的情绪,消极的心态则带来消极的情绪。(板书:想法→情绪)
(三)常见的消极思维模式及应对方法(20分钟)
1. 课件展示一些常见的消极思维模式,如“过度概括”(因为一次失败就觉得自己永远不会成功)、“灾难化思维”(把小问题想成大灾难)、“自我责备”(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己)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识别这些思维模式。
过度概括:例子“我这次演讲比赛没发挥好,我以后所有的演讲都会失败。”
灾难化思维:例子“今天和同学吵架了,我以后在学校肯定会被人孤立。”
自我责备:例子“家里的东西摔坏了,一定是我的错。”
2. 思维转换技巧讲解
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思维转换技巧,如“寻求其他可能性”“看到问题的积极面”“改变比较对象”等。
例如,针对“过度概括”:可以引导思考“虽然这次演讲没发挥好,但我在准备过程中也有很多收获,下次我可以吸取经验,做得更好。”
针对“灾难化思维”:可以引导思考“和同学吵架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沟通解决问题,也不会因此就被人孤立。”
针对“自我责备”:可以引导思考“东西摔坏可能是意外,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会发生这样的小意外。”
(四)实践练习(15分钟)
1. 分发卡片,卡片上写有不同的消极情境(如“考试又没考好”“和朋友闹矛盾了”“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等),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思维转换技巧,将卡片上消极的情境进行改写,转换为积极向上的想法,并写下来。
学生完成改写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检查,讨论是否真正运用了思维转换技巧,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2. 角色扮演
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如参加学校比赛没有获奖),邀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一位学生扮演小A,表现出消极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另一位学生扮演小B,运用所学的思维转换技巧来帮助小A转变想法,缓解情绪。
演完后,邀请台下学生进行评价,谈谈小B帮助小A转变想法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课堂总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情绪与想法的关系、常见的消极思维模式以及应对方法,再次强调换个想法对改善心情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或不愉快时,尝试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换个角度看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 拓展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记录一件让自己感到不开心的事情,分析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然后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思维转换技巧,重新审视这件事情,写下自己的新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