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勇敢的孩子(盛颖)
作者:朱浩亮 日期:
2025-04-06 点击:
次
做个勇敢的孩子 四年级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面临各种挑战与困难,如学习难度增加、社交矛盾、对新环境的适应等。勇敢的品质能帮助他们积极应对这些问题,树立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然而,部分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容易退缩、害怕,缺乏勇气去尝试和解决。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勇敢、培养勇敢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正确理解勇敢的含义,明白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在面对恐惧和困难时仍能坚定地采取行动。
2. 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勇敢的行为表现,增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3. 通过故事分享、情景体验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克服恐惧、培养勇敢品质的方法和技巧。
4.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勇于挑战自我,逐步养成勇敢面对困难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勇敢的内涵;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具备的勇敢特质,并学会培养勇敢品质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勇敢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真实情境中克服内心恐惧,勇敢地做出选择和尝试。
四、教学方法
1. 故事引导法: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导入课程主题,让学生从故事中初步感受勇敢的力量。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经历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景体验法:创设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面对困难和恐惧时的感受,并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克服,增强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
4. 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在角色互动中深化对勇敢的理解,掌握应对困难的技巧。
五、教学准备
1. 收集与勇敢相关的故事、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准备情景体验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如眼罩、模拟考试试卷、模拟社交场景的卡片等。
3. 设计课堂活动记录表格,方便学生记录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感受。
4. 为每个小组准备彩色笔和大白纸,用于小组讨论结果的记录和展示。
六、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分钟)
1. 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小马过河》。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小马在过河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回忆故事内容,思考小马面对未知的河水时的心理变化。
2. 组织简单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小马行为的看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做个勇敢的孩子。
(二)故事分享,理解勇敢(10分钟)
1. 教师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着重描述司马光在面对小伙伴掉进缸里这一紧急情况时的冷静思考和果断行动。
2. 故事讲完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司马光是勇敢的孩子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在讨论中初步理解勇敢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无畏,更是在危急时刻能够保持冷静、果断行动。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听过或读过的其他勇敢者的故事,进一步加深对勇敢含义的理解。
(三)勇敢大搜索(12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回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曾经做过的勇敢的事情。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用彩色笔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在大白纸上。
2. 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记录结果,并分享小组内同学勇敢的事迹。这些事迹可能包括第一次独自睡觉、主动上台表演节目、克服害怕打针的恐惧等。通过分享,让学生认识到勇敢就在自己身边,每个人都有过勇敢的经历,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3. 教师对各小组的分享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们的勇敢行为,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背后共同的特点,即面对困难、恐惧时不退缩,努力去克服。
(四)情景体验,挑战恐惧(15分钟)
1. 创设情景一:“害怕考试”。假设下周就要进行一场重要的考试,很多同学都感到非常紧张和害怕,担心自己考不好。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提出一些克服这种恐惧的方法,记录在活动记录表格上。
2. 小组讨论结束后,邀请几个小组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方法,如提前认真复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考试前做深呼吸放松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面对考试恐惧时,要从心理和行动两方面着手,勇敢地面对考试。
3. 创设情景二:“不敢和新同学交朋友”。请几位同学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模拟在新班级中不敢主动和同学交流的场景。然后,其他同学分组讨论如何帮助这些“不敢交朋友”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如主动微笑打招呼、寻找共同兴趣话题、邀请对方一起参加活动等。
(五)勇敢秘籍大公开(10分钟)
1. 根据前面的情景体验和讨论,教师总结并公开“勇敢秘籍”,即培养勇敢品质的方法和技巧。
◦ 正视恐惧: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恐惧情绪,不要逃避,只有面对它,才能找到克服的方法。例如,当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时,要意识到这种害怕是正常的,但不能因为害怕就放弃发言的机会。
◦ 做好准备:在面对困难或挑战前,充分准备可以增加成功的几率,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勇气。比如参加比赛前,认真练习,熟悉比赛规则和流程。
◦ 积极的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些鼓励的话,如“我可以的”“我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在心理上给自己加油打气。
◦ 从小事做起:勇敢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锻炼,逐渐积累勇气。比如每天主动和一位不熟悉的同学打招呼。
2. 让学生将“勇敢秘籍”记录在笔记本上,并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和打算如何运用。
(六)角色扮演,巩固提升(12分钟)
1. 为每个小组发放不同的角色扮演情景卡片,情景包括在课堂上勇敢地回答问题、在运动场上挑战自己从未尝试过的项目、向老师指出教学中的小错误等。各小组根据抽到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准备,每个小组推选几名同学进行表演,其他同学作为观众。
2. 小组表演结束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和评价。讨论内容包括:在表演中,角色是如何表现勇敢的?如果是自己,还会有哪些不同的做法?通过讨论和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勇敢的理解,同时学习他人在面对类似情景时的勇敢表现和应对技巧。
3. 邀请部分观看表演的学生上台,再次模拟相同情景,尝试运用新学到的勇敢技巧进行表演,检验学习效果。
(七)课堂总结(6分钟)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勇敢的含义、自己和他人勇敢的事例、培养勇敢品质的方法等。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勇敢地面对。可以将今天学到的“勇敢秘籍”运用到实际行动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挑战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去后,将自己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勇敢的知识和感受分享给家人,并和家人一起讨论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勇敢的人。同时,记录下自己在一周内勇敢面对困难的一次经历,下节课进行交流。
七、教学延伸
1. 在班级设立“勇敢之星”评选活动,每周评选出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勇敢的学生,在班级荣誉栏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更多学生勇于挑战自我。
2. 开展“勇敢者的挑战”主题活动周,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如户外拓展、演讲比赛、科技小发明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勇敢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
3.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勇敢主题的书籍或观看相关电影,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或电影观后感交流活动,加深学生对勇敢的理解和感悟,从更多的榜样身上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