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女生都美好》(盛颖)
作者:朱浩亮 日期:
2025-04-06 点击:
次
《男生女生都美好》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三年级学生(8-9岁)正处于性别角色认知的关键期,开始关注异性特点,但易受刻板印象影响。部分学生因性别标签产生自卑或优越感,如认为“男生不能哭”“女生必须文静”。通过本课,旨在帮助学生科学认知性别差异,理解性别平等价值,培养尊重差异、悦纳自我的积极心态。结合教材《男生女生都美好》及学生实际需求,设计体验式活动,打破性别偏见,促进健康人际关系发展。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 了解男女生理特征、兴趣爱好的客观差异。
◦ 理解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及危害。
2. 情感目标:
◦ 消除性别优越感或自卑感,建立平等尊重的态度。
◦ 感受性别多样性的美好,增强自我认同。
3. 行为目标:
◦ 学会在交往中礼貌对待异性,避免性别标签化评价。
◦ 主动发现并学习异性的优势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认知性别差异的客观性,破除刻板印象。
• 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性别平等,如选择兴趣、处理冲突时突破性别限制。
四、教学准备
1. 物质准备:
◦ 双面镜(每组1面)、性别特征卡片(含“勇敢”“细心”“运动”“绘画”等标签)。
◦ 情景剧视频《小美的足球梦》、空白“性别彩虹卡”(每生1张)。
◦ 男女生用品盲盒(含领带、发卡、运动鞋、书包等)。
2. 心理环境:
◦ 教室布置为“探索空间”,设置“平等树”“反刻板印象宣言墙”。
◦ 播放轻音乐《阳光彩虹小白马》营造氛围。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破冰游戏——性别盲盒猜猜猜(15分钟)
1. 活动规则:
◦ 每组抽取盲盒中的物品(如发卡、领带),讨论“这物品通常属于男生/女生?为什么?”
◦ 学生将物品贴至黑板“男生区”“女生区”或“两者皆可区”。
2. 关键提问:
◦ “为什么有的物品不分性别?比如书包、运动鞋。”
◦ “如果男生戴发卡、女生背书包,你会怎么看?”
3. 设计意图:通过具象物品打破“性别—物品”刻板关联,引出差异与共性并存的概念。
环节二:探索发现——性别差异实验室(25分钟)
活动1:生理差异探索
• 分组观察男女骨骼模型,对比肩宽、骨盆形状差异,教师用布偶演示运动保护要点(如男生运动时注意膝盖,女生注意脚踝)。
• 数据呈现:展示《中国儿童身高体重发育曲线图》,说明男女生长节奏不同,但均属正常现象。
活动2:兴趣优势发现
• 发放“性别优势发现卡”,小组讨论:
◦ “哪些事情男生普遍擅长?哪些是女生优势?”
◦ “你见过反例吗?比如女生力气大/男生心思细腻。”
• 案例分享:播放残奥会运动员视频(如无腿滑雪选手孙鸿胜、游泳冠军张雨霏),强调“突破性别限制的可能性”。
环节三:深度对话——打破刻板印象(20分钟)
1. 情景剧场:
◦ 表演《小美的足球梦》:女生小美因热爱足球被嘲笑“疯丫头”,后通过努力入选校队。
◦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小美的朋友,会如何支持她?如果你是小美,会怎样回应偏见?”
◦ 金句共创:学生写下“我能______,因为性别不是限制!”(如“我能打篮球,因为热爱不分男女”)。
2. 反刻板印象宣言:
◦ 学生在“彩虹卡”上绘制代表自己突破性别标签的经历(如“我帮妈妈修电器”“我会织毛衣”),张贴至“平等树”。
◦ 齐诵宣言:“男孩女孩都精彩,打破标签向未来!”
环节四:行动延伸——共建包容班级(10分钟)
1. 制定《性别友好公约》:
◦ 讨论:“如何让每个人的不同都成为班级的财富?”
◦ 形成公约条目(如“不嘲笑他人兴趣”“小组活动轮流当组长”)。
2. 家庭任务卡:
◦ 采访家人:“您小时候是否因性别被限制过选择?现在如何看待?”
◦ 制作“家庭平等故事卡”,次日分享。
六、教学评估
1. 过程性评估:
◦ 观察盲盒活动中的讨论深度,记录学生提出的反刻板案例数量。
◦ 分析“彩虹卡”内容,评估自我突破意识。
2. 成果性评估:
◦ 通过《性别友好公约》的制定质量,检验规则内化程度。
◦ 追踪家庭任务反馈,了解家校协同效果。
七、教学反思
1. 成功经验:
◦ 盲盒游戏有效降低认知门槛,学生通过实物操作理解抽象概念。
◦ 残奥会案例激发情感共鸣,90%学生课后主动讨论“打破标签”。
2. 改进方向:
◦ 部分男生对“细心”特质认同度低,后续可增加“侦探游戏”(如观察图片找差异),强化男生细腻观察力的正面反馈。
◦ 可引入“性别角色交换日”,让学生体验异性日常任务(如男生整理书包、女生搬作业本),深化理解。
八、板书设计
《男生女生都美好》
发现差异 🔍
生理·兴趣·性格
打破标签 ❤️
尊重·包容·成长
教学资源包:
1. 性别平等科普动画《生命的诞生物语》(节选)
2. 《男生女生力量图谱》电子海报(含科学家、运动员等跨性别榜样)
3. 反刻板印象主题绘本《纸袋公主》《奥莉薇》
通过本课设计,学生不仅能科学认知性别差异,更能在班级中构建“差异共生”的心理安全网,为终身社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