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我自己》教学设计(盛颖)
作者:朱浩亮 日期:
2025-04-06 点击:
次
《我喜欢我自己》教学设计(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
一、教学对象
小学二年级学生
二、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喜欢自己”的含义,学会发现自己的独特优点。
◦ 掌握3种表达自我接纳的简单方法(如自我肯定、感恩自己)。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绘画、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自我价值。
◦ 通过同伴互动和情景模拟,学会用积极的语言描述自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减少与他人比较带来的焦虑。
◦ 激发对自身独特性的认同感,形成初步的自我关爱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点,理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 难点:引导学生将“喜欢自己”的意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如接纳不完美、主动表达爱己)。
五、教学准备
1. 材料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动画短片《小刺猬的拥抱》、互动课件)。
◦ 绘画工具(彩笔、画纸)、镜子、便利贴、彩色卡片。
◦ “优点盲盒”(内含学生匿名写的优点纸条)。
◦ 轻音乐(如《菊次郎的夏天》)。
2. 环境布置:
◦ 教室桌椅围成“U型”,方便互动交流。
◦ 黑板布置“优点展示墙”,贴上学生日常照片和积极关键词。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趣味导入——认识独特的“我”(8分钟)
1. 镜子游戏:
◦ 每位学生拿一面小镜子,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用一句话描述:“我看到了______的眼睛/头发/笑容……”
◦ 教师引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就像每个人的五官都是独一无二的!”
2. 动画故事《小刺猬的拥抱》:
◦ 播放短片:小刺猬因浑身是刺而自卑,后来发现朋友们喜欢它的刺能带来安全感,最终学会接纳自己。
◦ 提问互动:
▪ “小刺猬一开始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后来它发现了什么?”
▪ “你觉得自己像小刺猬的哪一点?(如‘我的头发卷卷的’‘我跑得很快’)”
环节二:探索自我——优点大发现(12分钟)
1. 活动1:“优点盲盒”抽一抽
◦ 教师随机抽取“优点盲盒”中的纸条,念出匿名优点(如“你总是热心帮同学捡文具”“你画的画颜色搭配特别美”)。
◦ 学生猜测这是谁的优点,被猜中的同学分享感受:“听到别人夸我,我觉得______。”
2. 活动2:“我的优点树”
◦ 发放画纸,每人画一棵大树,树干写名字,树叶上贴便利贴,写下自己的3个优点(如“我会自己系鞋带”“我力气大能搬书”)。
◦ 邀请3-4名学生上台展示并朗读,教师用贴纸装饰“优点树”。
3. 心理小课堂:
◦ 教师总结:“优点可以是特长,也可以是让你温暖的小事。即使偶尔犯错,你依然是值得喜欢的自己!”
环节三:情景演练——做自己的好朋友(10分钟)
1. 角色扮演游戏:
◦ 设置情景卡(如“考试没考好”“被同学嘲笑衣服旧”),学生分组表演两种反应:
▪ 拖拉模式:“我真笨,什么都做不好!”
▪ 自信模式:“虽然这次没做好,但我下次可以更认真!”
◦ 全班投票选出“最温暖回应奖”,强化积极语言的力量。
2. 制作“爱己小清单”:
◦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更开心?”
◦ 分享范例:
▪ 每天对自己说一句“加油!”
▪ 犯错时深呼吸,告诉自己“没关系”。
◦ 学生写下/画出自己的“爱己小清单”,投入班级“能量瓶”。
环节四:行动升级——传递爱的能量(8分钟)
1. 互赠“优点卡”:
◦ 每人写一张匿名优点卡送给同学(如“你笑起来像太阳”),教师随机分发并朗读。
◦ 收到卡片的同学分享感受:“收到这张卡片,我想对______说谢谢!”
2. 集体宣誓仪式:
◦ 全体起立,跟随教师朗读宣言:
“我是独一无二的,
我爱我的笑容,也接受我的小缺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是最棒的自己!”
环节五:总结延伸——让爱延续(2分钟)
• 教师寄语:“喜欢自己不是骄傲,而是像照顾小树苗一样照顾自己的心情和成长。”
• 播放轻音乐,学生手拉手围圈做“爱己手势”:双手比心放在胸前,齐声说:“我喜欢我自己!”
七、课后延伸
1. 家庭任务:
◦ 家长与孩子玩“夸夸游戏”:互相说出对方的3个优点。
◦ 记录“每日爱己行动”(如按时睡觉、主动整理书包),贴在家中“优点墙”。
2. 实践打卡:
◦ 发放“21天爱自己挑战表”,完成一项任务盖印章(如“今天对镜子笑了”“帮助同学后说‘我很棒’”)。
3. 绘本拓展:
◦ 推荐阅读《我喜欢我自己》《有点儿完美的小狗》,引导学生感悟自我接纳的意义。
八、教学评价
1. 课堂观察:
◦ 记录学生在“优点盲盒”“角色扮演”中的参与度和情绪变化。
◦ 观察“优点树”作品是否体现个性化表达。
2. 成果反馈:
◦ 通过“爱己小清单”和“挑战表”跟踪行为改变。
◦ 设计简易问卷:“你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点?课后你做了哪些让自己开心的事?”
3. 家校联动:
◦ 收集家长对孩子“爱己行为”的观察反馈,如“孩子开始主动整理玩具”“会夸奖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