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小拖拉》教学设计(盛颖)
作者:朱浩亮 日期:
2025-04-06 点击:
次
《告别小拖拉》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
小学一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拖拉”的含义,能识别生活中的拖拉行为。
◦ 学会用“时间计时法”“任务分解法”等简单策略应对拖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互动体验拖拉与效率的差异。
◦ 在活动中培养时间意识和责任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按时完成任务带来的成就感,减少畏难情绪。
◦ 激发自我管理的内驱力,愿意尝试主动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通过直观体验让学生感知拖拉的负面影响。
• 难点:将“不拖拉”的意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含拖拉主题动画《拖拉国奇遇记》、儿歌《快快快》)。
2. 教具:沙漏/计时器、任务卡片(如“叠衣服”“整理书包”)、奖励贴纸。
3. 情景卡片(图片+文字描述拖拉场景,如“早上赖床迟到”“写作业磨蹭”)。
4. “时间魔法师”勋章(用于奖励积极参与的学生)。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故事导入——拖拉王国大冒险(8分钟)
1. 播放动画片段:讲述一个小朋友因拖拉错过校车、迟到被批评的故事。
2. 提问互动:
◦ “这个小朋友为什么总迟到?你觉得拖拉会带来什么麻烦?”
◦ “如果你是故事里的小明,你会怎么做?”
3. 引出主题:拖拉就像“时间小偷”,我们要学会打败它!
环节二:火眼金睛——找找拖拉行为(10分钟)
1. 图片辨析游戏:
◦ 展示10张日常场景图(如“慢慢吞吞吃早餐”“边玩边写作业”),学生举红牌(拖拉)/绿牌(不拖拉)。
2. 情景讨论:
◦ 分组讨论:“如果总是拖拉,可能会发生什么?”(如错过动画片、被妈妈唠叨)
◦ 教师总结:拖拉会让好事变坏事,还会让人不开心!
环节三:时间魔法训练营(15分钟)
1. 活动1:沙漏挑战赛
◦ 用沙漏计时1分钟,学生尝试快速完成简单任务(如“收拾铅笔盒”“拍手20次”)。
◦ 感悟:“原来1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
2. 活动2:任务拆分小能手
◦ 出示“大任务”(如“整理书包”),示范拆解为3步:“放书本→装文具→拉好拉链”。
◦ 学生用任务卡片练习拆分,并分享自己的“小妙招”。
3. 儿歌强化:
◦ 学唱《快快快》:“时钟滴滴答,催我快快快!自己穿衣叠被子,做事不再慢慢来!”
环节四:行动升级——我的时间计划表(5分钟)
1. 制作“今日小目标”:
◦ 每人写下/画出今天最想完成的一件事(如“5分钟吃完饭”“10分钟读课文”)。
2. 颁发勋章:
◦ 完成目标的学生可获得“时间魔法师”贴纸,集满5张兑换“自律小明星”奖状。
环节五:总结延伸——和拖拉说再见(2分钟)
• 教师寄语:“时间就像小马车,跑得快快不等人。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都是时间小主人!”
• 播放轻快音乐,学生挥动“告别拖拉”手势(双手叉腰做“停”动作,再竖起大拇指做“加油”动作)。
六、课后延伸
1. 家庭任务:家长协助记录孩子每日“不拖拉时刻”,拍照上传班级群分享。
2. 实践打卡:发放“21天不拖拉挑战表”,每完成一项任务贴一颗星星。
3. 绘本推荐:《拖延症患者克洛伊》《和甘伯伯去游河》(引导自主阅读)。
七、教学评价
• 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和任务完成情况。
•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行为变化。
• 设计简易自评表(1、我会按时起床 2、我能快速整理书包)。
设计亮点:
1、游戏化学习:用沙漏、情景卡等工具让抽象概念具象化。
2、 正向激励:通过勋章、儿歌强化积极行为,符合低龄儿童心理特点。
3、家校共育:亲子互动任务增强策略的持续性。
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任务难度,例如将“10分钟读课文”改为“朗读3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