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心理绘画疗法”:用另一种语言对话特殊儿童
宜兴市西渚小学 盛颖
摘要:“心理绘画疗法”是一种借助绘画媒介的治疗方法,将其应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实践,能够使其将个人内心的潜意识与思想情感以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为此,在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时,要充分发挥此疗法的多元优势,通过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和全面诊断,唤醒个人体验,为特殊儿童的心理发育与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研究以“心理绘画疗法”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应用价值为基础,系统化提出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评估诊断;唤醒体验;“心理绘画疗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精神状态,不仅是特殊儿童发展成长的基础,也是增强特殊儿童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前提。面向特殊儿童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需要以客观、全面了解特殊儿童的成长个性与心理诉求为前提,通过采用“心理绘画疗法”的多元优势,启迪特殊儿童的精神体验与心理认知,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1错误倾向: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存在的现实问题
为做好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不仅需要利用现代医学治疗特殊儿童的身心困境,也需要引入其他育人方法对特殊儿童的内在心理与成长规律进行系统化研究。但是,受育人经验与理念的局限性以及对特殊儿童成长规律认知不够全面等因素影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存在诸多现实阻碍。
1.1忽略情绪释放,存在“德育化”倾向
情绪是自我认知与适应社会的心理基础,是一种在无意识状态下,以不经意的方式显露个人状态的重要表现[1]。当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忽略特殊儿童情绪的有效梳理与引导释放。良好的情绪,是儿童全面、正确认识世界,发展自我个性的基础,在当前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时,缺少对儿童情绪状态的充分关注,影响了特殊儿童负面情绪、情绪压力的有效释放。另一方面,在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盲目采用“德育”替代“心育”,或者将两者相混淆,影响了特殊儿童健康心理素质的有效提升。传统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工作采用被动的德育手段,多数儿童未能清晰、准确表达个人心理诉求,辅导者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状况缺乏全面评估和精准诊断,影响了特殊儿童心理困惑、负面情绪的有效化解。
1.2忽略成长性,出现“医学化”倾向
特殊儿童的身心素质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通过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干预,能够有效提升特殊儿童的成长效能感,提高个人的理性认知,并主动参与学习生活。一是忽略特殊儿童的成长规律。在当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引导,以至于多数儿童不能清晰、准确表达个人的心理问题,影响了个人心理困惑的及时化解。二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不佳。特殊儿童在自我意识、积极情绪和社会适应力等多个领域均存在问题,由于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尚不完善,影响了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三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主要依赖医学手段来实施,该方式仅能在局部、一定程度上弥补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局限性,无法真正深入了解特殊儿童的内心缺陷,影响了特殊儿童的有效康复[2]。
1.3偏重问题解决,缺乏“防治结合”
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需要聚焦育人对象、成长环境等特殊性来综合考虑,通过采用规律育人、防治结合的辅导原则,确保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化解。但受育人观念影响,目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以解决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心理问题为主,缺少对潜在心理问题的有效关注。同时,以解决个别儿童已出现的问题为主,缺少对其他特殊儿童的普遍关注,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多数儿童的心理问题[3]。因此,在创新、优化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时,要重视选择、采用符合特殊儿童成长规律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有效促进特殊儿童改善心理状态,调整自我情绪,缩小与一般儿童的成长差距。
2唤醒体验:“心理绘画疗法”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应用价值
“心理绘画疗法”对培养特殊儿童的知觉发展和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有效改善、促进特殊儿童的情绪情感与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当前关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规律认识不断完善,采用“心理绘画疗法”,能够深入特殊儿童成长的内心世界,通过唤醒特殊儿童的表达意愿与真实诉求,为其健康成长提供更深层次、更有效的支持。
2.1知情达意,心理满足
绘画实践是培养特殊儿童审美心理、健康思维的重要途径,“心理绘画疗法”是一种以绘画为媒介,采取“医教结合”的心理治疗方式,绘画者通过开展绘画创作,生动、自然的展现自我内心情感状态,充分释放个人的压抑情绪,在客观欣赏自己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唤醒个人成长体验。面向特殊儿童群体开展早期、系统化的心理健康辅导,不仅可以为特殊儿童提供学习、成长等全方位支持,也通过构建完善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充分满足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4]。
2.2深入人心,改善成效
从艺术心理学视角看,绘画艺术是表达自我的重要媒介,是对内心潜藏意识的艺术化呈现。第一,绘画艺术是一种蕴含信息丰富、表现力强的艺术形式,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绘画者通过将个人的情绪、精神体验以及对绘画主题的理解以图画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实现了抽象心理的具体表达。第二,读图是最简单、直接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方法,借助图画能够有效评估、诊断绘画者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点以及实际心理诉求。因此,从绘画大小、色彩选择、颜色搭配等角度对绘画作品进行解读,能够真实、直观研究绘画者的内心状态。第三,绘画实践形式多样,创作空间无限,对特殊儿童有极高的吸引力。因此,从特殊儿童心理视角出发,选择契合特殊儿童心理特征的绘画环境、绘画题材,能够有效评估、诊断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改善辅导成效[5]。
2.3情绪唤醒,回归自我
心理绘画疗法是一种潜意识的内在表达,借助绘画作品,以视觉化的方式生动反映了绘画者的潜意识心理,通过将个人内心最深层次的情绪、动机集中投射在绘画作品中,有效唤醒特殊儿童的心理体验。从创作本质看,心理绘画超越了语言倾诉、文字表达等形态,特殊儿童通过涂鸦、绘画的方式,充分唤醒个人内心精神体验,实现自我负面情绪与心理的有效宣泄。辅导者通过解读绘画作品中蕴含的内心现象与心理“症结”,采取有助于其心理康复的配套策略,将实现心理健康辅导的理想成效。
3从“绘画”到“说画”:“心理绘画疗法”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应用
心理绘画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特殊儿童的负性情绪,在利用“心理绘画疗法”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时,要理清“心理绘画疗法”的价值内涵与应用步骤,通过结合特殊儿童的身心素质状况,尽可能使特殊儿童借助绘画创作来表达个人心理诉求,唤醒个人精神体验,在弥补特殊儿童身心缺陷的同时,实现个人身心素质的全面有效发展。
3.1重塑育人理念,推动“心理绘画疗法”与心理健康辅导有效融合
心理绘画疗法主要指心理辅导对象借助绘画工具,将个人潜在的意识与情感冲突以绘画创作的方式进行生动呈现。在完成绘画创作后,要结合特殊儿童的心理状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给予合理分析[6]。首先,在绘画创作中,图画与文字既是表述故事的重要内容,也是绘画者个人心理与精神体验的生动表达。在绘画过程中,绘画者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释放,情感理念得以充分宣泄,一定程度上修复了个人的心灵创伤,提高了绘画者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实现了评估诊断与唤醒体验的良好成效。其次,“心理绘画疗法”的主要形式表现为自由涂鸦、续笔画、家庭动态图(K-F-D)、自画像和画出自己的愿望等多种形式。整个绘画过程侧重于对特殊儿童的言行举止及创作状况进行观察分析,强调从绘画成果中挖掘、发现和评估、诊断特殊儿童的实际心理状况。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绘画创作形式,采用匹配度高的评价方式,确保该疗法的应用成效。在自由涂鸦绘画中,多评估特殊儿童的潜意识状态,在主题绘画中,通过解读绘画作品中对主题的理解与表达,掌握特殊儿童的认识态度与沟通方式。在续笔画中,主要根据特殊儿童对绘画内容的变动状况,分析其潜在心理。
3.2创造“绘画”与“说画”的自由场景,优化心理健康辅导机制
围绕心理绘画疗法的应用实际,为更好发挥该疗法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的积极作用,需要重视做到:首先,要为特殊儿童提供安静、柔和的绘画创作环境。为充分尊重特殊儿童的创造性,允许其以各种方式进行自由绘画创作,并且不干预特殊儿童的创作思路。要立足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进一步细化“心理绘画疗法”的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通过建立系统化、全面性的实施步骤,确保该方法适宜于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群体[7]。其次,要精心选择绘画主题,使绘画作品解读与特殊儿童的心理分析有效融合。通过将绘画作品与特殊儿童心理状况评估相融合,进一步完善“心理绘画疗法”的应用效果。要从多个角度对特殊儿童的绘画作品予以全方位、科学化的解释,形成合理的绘画作品解析结论。此外,为进一步唤醒特殊儿童的精神体验,采用团体小组协作的方式,使特殊儿童通过“绘画接力”,更好了解特殊儿童的成长心理。最后,要将心理绘画疗法与音乐疗法、心理剧等多种方法相融合,通过发挥其他方法的补充、辅助作用,实现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精准评估与高效互动。同时,也要重视与当前采用的其他医疗方法相融合,进一步完善特殊儿童健康心理辅导的“医教结合”机制。
3.3从“自我”走向“共我”,聚焦心理健康辅导本质
心理绘画疗法是一种以大脑偏侧化、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采用非语言表达方式来传递内心潜藏意识,宣泄内心负面情绪,提高个人认同感的重要治疗方式。第一,要鼓励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空间,通过相互协作,增添情感体验。为使该方法充分应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需要建立充分信任的良性协作关系,通过为特殊儿童营造绝对安全、舒缓的成长环境,选择合适的绘画创作主题、材料和方法,添加必要的游戏属性,引导特殊儿童积极参与美术创作,尊重特殊儿童对个人美术作品的多维解读[8]。第二,要合理利用小组协作与“续笔画”等形式,鼓励特殊儿童能够在协作、互动氛围中共同完成绘画创作。通过引导特殊儿童准确表达、分享个人情绪与内心情感,以协作、互动的方式突破心理健康的成长困境。要为特殊儿童创造互动性强、体验感丰富的绘画场景,通过鼓励特殊儿童之间相互帮助恢复健康心理,提升心理健康辅导成效。第三,对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状况进行合理分类,按照自闭症、情绪障碍和多动症(ADHD)等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绘画主题,提升心理健康辅导成效。比如,在多动症儿童治疗过程中,通过对其创作过程中不能保持集中注意力,且容易出现躁动情绪进行识别、分类,并采取对应疗法进行合理干预。
4结语
“心理绘画疗法”遵循了特殊儿童的成长规律,打破了以往特殊儿童治疗的“医学倾向”,通过发挥绘画疗法的实践特色与表达优势,为特殊儿童表达个人情绪,释放自我压力和回归自我成长提供了有效指引。因此,在利用“心理绘画疗法”开展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时,要设置个性化的辅导方案,通过充分认识到特殊儿童问题的个性化特征与个别化诉求,采取灵活、有效的观察标准与方法,实现该疗法的最佳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邱鸿钟;梁瑞琼;陈琳莹;等.绘画治疗在心理康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05):788-792.
[2]刘瑛;李海涛;李爱华.医疗机构在特殊儿童医学康复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09):139-142.
[3]皮悦明;王庭照.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的范式及其转型——兼论社会网络范式[J].中国特殊教育,2018,(12):3-9.
[4]程艳然;熊振芳;贺安妮.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自闭症儿童个性化干预实践[J].护理学报,2018,(01):62-64.
[5]王宁;刘烟;陈冉;等.团体绘画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绪及执行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02):212-215.
[6]石丹丹;徐谦;马敏娜.绘画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12):101-103.
[7]樊香麟;苑璞.绘画疗法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0,(04):543-546+550.
[8]姜安琪儿;杨红艳;冯婉婷;等.绘画疗法治疗自我意识低水平矮小症患儿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20,(01):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