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换个想法心情好》在江苏省心理健康优质课赛教中斩获特等奖,这一荣誉背后凝聚了我们宜兴乃至无锡心育团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思考、创新实践与不懈坚持。以下是我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从课程构思到获奖的全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的情绪困扰并非源于具体事件,而是源自对事件的消极认知。例如,一次考试失利可能被解读为“我永远学不好”,同伴矛盾会被放大为“没人喜欢我”。我意识到,帮助孩子学会调整思维方式,是解决情绪问题的关键。
“与其教孩子逃避问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用积极的视角重新解读生活。”这一理念成为我设计课程的出发点,我希望将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核心思想转化为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和活动。
1.科学性与适龄性的平衡
课程以CBT的“认知三角”(事件—想法—情绪)为理论框架,但我摒弃了枯燥的术语,设计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和游戏。
2. 创新教具与多媒体运用
我自制了“情绪OH卡”等教具,并借助绘画表达,学生看见自己潜意识中的想法,为“换个想法”提供真实的土壤。
1.初期的“理想化”困境
首次试讲时,学生虽觉得有趣,但未能真正理解“换想法”的意义。有学生反馈:“老师,事情已经发生了,换想法有什么用?”这让我意识到,课程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痛点。
2.调整策略:从“教”到“体验”
增加真实案例:匿名引入学生自己的OH卡,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积极视角解读。
强化情绪对比:通过半瓶水“消极想法VS积极想法”的情景模拟,让学生直观感受两种思维带来的情绪差异。
3.团队协作与专家指导
无锡、宜兴心育专家团队反复研讨优化课程逻辑。例如,将“认知调整”分解为“觉察情绪—捕捉想法—分享讨论—转换视角”四步,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省级赛教中,我并未照搬预设流程,而是灵活捕捉课堂生成。
“意外”变“亮点”:一名学生提出:“如果努力了还是失败,怎么换想法?”我没有回避,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努力的过程是否也是一种收获”,并分享名人逆境成长的故事,课堂氛围从沉闷转向热烈。
这堂课不仅教会学生方法,更传递了一种人生态度——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学会在困境中寻找成长的契机。
“心理健康课不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想’,而是唤醒他们内在的力量。当他们发现自己可以主动选择看待世界的方式时,那种眼神里的光亮,就是教育最美的瞬间。”
我计划将课程开发成校本系列课程,并设计家庭互动手册,让积极思维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1.以学生为中心:从真实问题出发,拒绝“说教化”。
2.科学与趣味融合:用儿童化的语言“翻译”心理学理论。
3.教育情怀: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我疗愈的潜能。
我的故事印证了:一堂好的心理课,不仅能获奖,更能为学生的生命播下一颗积极思维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