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润物无声 ——以“班级议事会”化解小学生矛盾为例

作者:何宜伟  日期: 2025-03-31  点击:
一、形成背景
在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和变革的今天,传统德育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如何让德育真正落地生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五年级(3)班的班主任,我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传统德育的“水土不服”。
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变革迅猛的时代,在我所带的班级里,45名学生大多在较为优越和受宠的环境中成长,在与同学相处时,常常因为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琐事发生矛盾。从争夺文具、排队插队这类小事,到团队合作中的推诿指责,矛盾层出不穷。以往处理这些问题时,我们常用的方法是“教师说教+写检讨”,然而,这种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时候,学生只是表面上认错,而私下里矛盾却进一步升级,这让我意识到,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内心的问题,也没有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矛盾。
一次“橡皮纠纷”让我对传统德育方式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两名学生因为借用橡皮未及时归还而发生争执,矛盾不断激化,其中一人甚至将对方的作业本撕毁。当我按照惯例要求撕本子的学生写检讨时,他满脸委屈地说道:“老师,是他先说话不算数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简单地判定谁对谁错,并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学生需要的是学会自主思考,掌握化解矛盾的方法。
与此同时,学校正在积极推进“思政课生活化”改革,大力鼓励教师将德育融入日常管理中。这一契机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以“班级自治”为突破口,尝试创建“班级议事会”,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沟通、协商与责任担当,真正将德育理念贯穿于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二、主要内容
(一)议事会机制设计
1.参与主体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班级事务的管理和矛盾解决中来,全体学生轮流担任“议事代表”,每周选取5人。这样的安排确保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的时间参与议事,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教师则退居观察员角色,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议事流程
(1)提案征集
设置“班级树洞”信箱,这是一个完全匿名的收集渠道,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事件写下来投入信箱。例如“课间踢球总有人霸占场地”这类困扰学生的问题,都能通过这个渠道被收集上来,为议事会提供真实的讨论素材。
(2)议事准备
被选中的议事代表需要分组走访当事人和目击者,详细了解事件的经过和各方的看法,然后制作“事件还原表”。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调查能力,还让他们能够全面地了解矛盾事件,为后续的议事做好充分准备。
(3)正式议事
每周五的班会课是固定的议事时间。议事过程严格按照“陈述事实—表达感受—协商方案—签订契约”四步推进。在陈述事实阶段,代表们通过展示“事件还原表”、播放采访视频等方式,将矛盾事件清晰地呈现出来;表达感受环节,鼓励事件相关的学生分享自己在事件中的内心感受,让大家能够换位思考;协商方案时,全体学生共同讨论,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将通过讨论确定的方案形成契约,全体参与学生签订,确保方案得到有效执行。
3.配套工具
(1)《我们的约定》班级公约手册
这是一本由学生手绘插图的班级公约手册,里面包含了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同学们共同制定的约定。它不仅是班级秩序的保障,也是学生们共同参与班级建设的成果体现。
(2)“情绪温度计”卡片
卡片分为红、黄、绿三色,分别标识不同的情绪状态。在议事过程中,当学生情绪激动时,可以通过展示相应颜色的卡片来提醒自己和他人注意情绪管理,避免因情绪失控影响议事的正常进行。
(二)与思政课融合点
1.链接教材
“班级议事会”的开展紧密结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协商解决矛盾”“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的内容。通过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班级矛盾解决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力培养
对应课标中“理性表达意见”“遵守社会公德”等素养要求,在议事会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遵守议事规则,这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过程
案例实录:破解“午餐挑食风波”
阶段一:问题爆发
学校积极推行“光盘行动”,旨在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好习惯。然而,在班级里却出现了学生倒饭的现象。生活委员小琳认真负责,严格记录倒饭学生的名单,希望能够以此督促大家遵守“光盘行动”的要求。但这一做法却引发了部分学生的不满。一天午餐时间,男生小浩当众把青菜倒进垃圾桶,并大声说道:“管得真宽!又不是你家的饭!”小琳听到后十分委屈,两人随即发生了激烈争吵。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班级的就餐秩序,也让“光盘行动”的推行陷入了困境。
阶段二:议事筹备
被选为议事代表的学生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首先采访了食堂阿姨,了解到班级每日浪费食物约5公斤,这个数据让大家十分震惊。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浪费情况,代表们拍摄了剩饭的照片,并制作成PPT,通过计算得出全班每月浪费的粮食可供1个山区孩子吃半年。此外,他们还咨询了校医,了解了营养搭配的知识,为后续讨论如何解决挑食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阶段三:议事现场
在议事会上,代表们首先播放了采访食堂阿姨的视频,展示了浪费食物的数据和照片,让大家对班级的浪费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接着进入表达感受环节,小琳含着眼泪说:“看到同学们倒饭,我觉得自己的责任没尽到,我是生活委员,有义务提醒大家珍惜粮食。”小浩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被记名字时觉得很丢脸,一时冲动就把菜倒了,现在想想自己做得不对。”
在协商方案阶段,同学们纷纷发言,提出了各种建议。经过热烈讨论,最终确定了以下方案:
1.增设“午餐小管家”轮岗制:每人每周体验1次监督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到监督他人就餐的不易,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2.设计“彩虹餐盘”打卡游戏:按照食物颜色集印章换奖励,通过有趣的游戏方式鼓励学生尝试不同颜色的食物,培养他们不挑食的习惯。
3.成立“食谱建议团”向食堂反馈偏好: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反馈给食堂,以便食堂能够更好地调整食谱,满足学生的口味需求。
阶段四:契约签订
全体学生对讨论通过的方案进行表决,最终一致通过。小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申请成为首任“午餐小管家”。在体验日记中,他写道:“原来盯着别人吃完比自己倒饭难多了,明天我要和小琳道歉。”通过这次议事会,不仅解决了“午餐挑食风波”,还让学生们在沟通、协商和责任担当方面得到了锻炼,班级的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
四、突破性成绩
(一)学生成长
1.矛盾事件减少
通过“班级议事会”的实施,班级矛盾事件从月均15起降至3起,学生自主解决率达到80%。学生们学会了运用沟通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再轻易采取争吵或冲突的方式,班级氛围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2.文明班级评选成绩提升
在学校的“文明班级”评选中,班级从原来的中游水平跃居榜首。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班级整体风貌的改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刺头”学生转变
像小浩这样的5名曾经被认为是“刺头”的学生,在参与班级议事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成为了班级事务的积极分子。他们的转变不仅让班级管理更加顺利,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教师发展
1.生成校本案例集
在实践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整理生成了《小学班级自主管理20例》校本案例集,为学校其他教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开发教师培训微课
针对如何引导儿童有效沟通这一问题,我开发了教师培训微课,帮助其他教师提升与学生沟通和引导学生沟通的能力。
3.获得市级奖项
凭借在班级管理和德育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我获评市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三)模式辐射
1.校内推广
“班级议事会”的成功经验带动了年级组推广“微议事”模式,如“图书角管理议事会”“课间纪律议事会”等。这些微议事会针对班级生活中的不同方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2.校外借鉴
我的经验在区德育研讨会上进行了展示,得到了兄弟学校的高度认可,并被他们借鉴改编。这不仅促进了区域内德育工作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创新德育方式的思路。
五、经验总结
(一)真实问题是最好的德育教材
在德育过程中,虚构“小明小红”这类脱离实际的案例进行道德灌输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善于捕捉班级中真实发生的冲突,如“值日生偷懒”“运动会报名冷场”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从而生长出解决问题的智慧,真正将德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二)教师要学会“隐身术”
在“班级议事会”开展的初期,我常常忍不住插话指导,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裁决。后来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学会“隐身术”,通过“三不原则”克制自己的干预:不代替学生做决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急于否定学生看似“幼稚”的方案,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不回避协商失败的情况,例如某次议事会因争吵暂停,这反而促使学生反思规则的漏洞,进一步完善议事规则。
(三)评价要看见“人的生长”
建立“双线评价档案”是一种全面评价学生在议事会中成长的有效方式。过程线记录学生议事中的典型发言,如“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你可以说完”,这些发言体现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成果线不仅关注矛盾是否得到解决,更注重解决方案的创新性,例如学生设计的“道歉能量卡”被全校采用,这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政课要“扎根班级土壤”
思政课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上,而要将教材内容转化为班级治理的工具。例如,在学习“人民代表为人民”时,引导学生类比“议事代表要倾听民意”;讲解“规则意识”后,组织学生修订《班级公约》的奖惩条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思政课真正融入班级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反思与展望
在“班级议事会”的实践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有限,在议事过程中效率较低;部分家长对这一模式不太理解,误认为是在浪费时间。针对这些问题,未来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开发“议事能力阶梯训练”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分层训练方案。一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说清楚事情”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历;三四年级着重训练“提合理建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五六年级则要求“做系统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规划和组织能力。
2.开设“家长观察日”
邀请家长走进教室,现场观摩学生的议事过程,让他们亲眼见证孩子在协商、沟通中的成长瞬间。通过这种方式,增进家长对“班级议事会”的了解和认可,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这场德育实验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火种。当学生站在班级中央,积极思考“我们如何共同生活”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继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班级议事会”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