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拉动学习动力的“三驾马车”
【我绘我心】
面对学习,你有过这样的情况吗?尽管家长和老师们苦口婆心、谆谆教导,孩子们无法架构起学习意义的认知,便不能激发起学习的动力;就算孩子从认知层面上知道学习的意义,也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无法坚持学习,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和相应的行为问题。当孩子对学习活动没有“我想要”的欲求,就不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在学习方面受到影响,在人际交往、意志品质、人生态度等方面都会产生连锁反应。
【同理共情】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孩子的学习是认知的需要,是要以满足更低层次的需要为前提的。一些基本的心理保障是孩子学习动机生长的土壤,而学习动机是学习动力产生和维持的源泉。那么,拉动学习动力的“三驾马车”到底是什么呢?
1.“我想要”——唤醒情绪,培养情感
孩子对学习的情感是逐渐培养的,更多时候需要激起孩子的情绪。情绪是维持我们很多活动的“燃料”。足球赛场的啦啦操,高考前的誓师大会,课前的趣味导入……这些都利用了情绪的作用。
正如生活需要仪式感,让我们去铭记一些重要的时刻,学习也需要仪式感来唤醒我们的情绪。孩子们在仪式的强化下,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便会转化为学习中的持续动力。
2.“我会要”——科学归因,稳步前进
在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例如在考试结束后,我们可以和考得不理想的孩子做一次复盘。当我们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于孩子个人的努力时,他们会更加努力,且更有毅力克服困难——因为这是内在且可控的,孩子们的收获很大程度上和努力程度成正比。
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归因方式,让学习的结果变得可控,孩子的学习动力才会更强更持久。
3.“我能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的,是指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而儿童成败的经验是影响他们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就越高。
当我们关注不同孩子的优势和劣势,鼓励他们在擅长的领域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时,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掌控感和自信心,他们在面对学习困难时的努力程度和坚韧性都会有很大的提升,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纵观孩子的成长历程,我们都深深地知道,学习给我们最大的馈赠不是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知识,而是在科学学习、努力学习的漫长过程中,孩子心理资源的分配能力、学习方法的优化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都得到了锻炼,这才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供稿:吴佳慧 马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