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心灵开始
作者:何珍 日期:
2024-04-08 点击:
次
教育从心灵开始
——读《跟禅师学做教师》后感
宜兴市东氿小学 何珍
教育是培育心灵的事业,需要每个教育者有心、用心、尽心——有心才有真爱,用心才能懂爱,尽心才是会爱。当然,前提是真正安心:安心才能不会被外境所迷,才不会被乱象所困。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心理学技术,依赖知识的传递,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失去了感知、感觉、感应的能力。教育之道,道在心灵。
事实上,禅宗让我们如此着迷,愿意用心去接近、去探究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他们对心灵的特别关注和关照,不懈追索和追问。在禅门典籍里,我看到了师徒个性的碰撞,听到了人生智慧的对话,见到了机锋棒喝的交接,感到了以心印心的传承。在这里,我发现了我们所不熟悉的教育气象,体味了我们所期盼的美好教育意韵,感受到了触及内心的愉悦和迷醉。
今天的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实很多;今天的老师,承担的压力确实很大。教育的积弊和沉珂,很难在一时半会儿间得到根本的改善和改变。日益僵化的教育现实,日益窄化的教育空间,日益恶化的教育生态,或许将成为每个教师自始至终的生存背景:沉重、坚硬、庞大、森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配逆来顺受,只能是无所作为。我们有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有最重要的依托,就是我们的内心。在对教育的长期观察和考量中,我越来越觉得,教育特别需要教师的心灵力量,教师特别需要心灵的成长。这种成长,首先就是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安静下来,然后慢慢壮大,慢慢结实,让自己变得更加坚信、坚韧,更能抗挫折也更能抗打击,就像我喜欢的那句话: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
一、施爱心——要爱,更要会爱。
如果我们能理解尊重,给学生以信任和关怀、鼓励和期待 ,就等于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真诚、善良、温和的种子。如果我们用心对待工作和生活,孩子受我们的影响而用心对待学习,对待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我们给孩子播下的就是积极、美好、进取的种子。
会爱的前提是,要熟悉和了解不同生命的形态,要理解和体谅生命成长的艰辛。作为老师,很多时候,我们拼的不是汗水和心血,而是时间和耐力:你再急没用,再慌也没用。花必须那么多时间才能开放,你只能静静等待。张文质先生的观点是:慢的艺术——慢慢地生长、慢慢地等候。
树要慢慢地长,学生也是。教师需要平静和平和,需要细致和细腻,需要耐心和耐性,一方面要无限相信自己的生命,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钱理群老师在《在中小学老师的通信》中,曾鼓励年轻教师:“无论如何要爱你的学生,爱你的教师工作。不要期望太高,要一点一滴地做下去……能播种一粒美好的种子,就播一粒吧。”另一方面,要相信岁月,就像魏智渊老师说的:“所有的播种,总会在某一天你回头的时候,开出一朵朵的花儿来,只是你现在未必知道,甚至未必相信。”
二、行善心——不做陷人入罪的老师。
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学生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让我们用纯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划出学生学生幸福的人生起跑线。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一颗宽容心,别做陷人入罪的老师,陷人入罪才是真正有罪。
要像对待露珠一样呵护学生的心灵。怀疑是非常可怕的情绪,倘若蔓延成一种普遍心理,就会人人自危,彼此不敢信任,那绝对不亚于“恐怖主义”。在我们历史上,这样的黑暗和混乱的状况,曾经出现过多次,其后果不必多说。我想说的是,无论如何,教育者都不要轻易怀疑自己的学生,不能轻易下结论,贴标签,更不能只是因为自己心存狐疑,就判定学生有“罪”。
倘若我们带着有成见的“有色眼镜”,就更容易乱贴标签,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曾经诚实的,就多半诚实;曾经撒谎的,多半会撒谎;成绩一向优秀的,偶尔考察了我们会惋惜;成绩一直糟糕的,如果考好了我们总会充满怀疑…….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因为这样的思维定势,不自觉地将学生推到了对立面。美国 心理学家贝克尔说过,人一旦被贴上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定的那种人。对教师而言,是怀疑学生,还是相信学生,往往意味着是毁掉一个人,还是成就一个人。
学生的信心和尊严,更是如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时曾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圆润,多么美丽可爱,有多么敏感脆弱——一丝微风,或鸟儿飞过的振翅,都可能让它滚落,破碎。孩子幼小的心灵,不正像这样的露珠?对待这样的露珠,我们该多么小心翼翼。
三、常耐心——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人生的本质就是等待,人的一生,总是处于种种等待之中。小时候,受了伙伴欺负,痛苦流泪时,总喜欢暗自捏紧拳头,咬牙说:“哼,等我长大了……”看中了某样可易的东西,却又没钱买时,也总是会想:“等我有钱了……”长大了,依然是等待:等待工作,等待加薪,等待提拔,等待爱情,等待婚姻——然后是新一代人,又开始或漫长或短暂的等待。
有时觉得,只要人们舍得花时间等待的东西,终究会有一定意义。有的人舍得花整整一上午等待一条小鱼,有的人舍得花整整一天等待一场大雨,有的人舍得用整整一生等一个值得等待的人。
生命的成长是缓慢的,教育也是缓慢的。教育就是三分教,七分等——就像种下一盆鲜花,用心血浇灌,用生命守望,等待他们在时间中长大,枝繁叶茂,开出花朵。显然,这个等待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就像生活的过程,远比生命的结果重要一样。
等待是教师最美的语言,它首先意味着我们相信那结果值得等待,其次,它意味着我们愿意为之耐心等待:付出时间、精力,付出汗水、心血,带着信任和幸福,带着从容和优雅,带着乐观和坚信。这样的等待,即是面容上的,也是心灵上的,既有着信心和忍耐,也能给被等待者以鼓舞心灵的力量。
四、多赏心——无限相信就有奇迹
教育应该是有信仰的,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信仰——有一个自己“相信”、值得始终“仰望”的目标。齐秦在歌里唱道“人能仰望就是幸福”,这种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源于内心的信念。
有时我们觉得,孩子们都会进入社会,我们教给他们的纯洁和美好,最终难免遭受污染,但我们并不会因此放弃努力。就像人固有一死,我们却不愿意主动放弃生命。所有的教育行为,无不是寄希望于孩子的生命可能更美好,寄希望于未来的社会可能更美好——寄希望,必然意味着我们首先要相信那“希望”。朱自清曾说:教育者对于教育,“应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教师的信仰,首先体现为一种“勇敢”的相信:相信教育,相信孩子,相信未来的美好,相信教育能够让未来更美好。始终相信自己,坚信自己,并为着这个相信和坚信,竭尽全力去做。因为坚定,能激发出人最大的潜力。几米说,世界就是你所相信的样子。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只要你真的相信他会越来越好,只要你能多一些积极、美好的期待,多一些持续、温婉的坚信,或许真的就“一切皆有可能。”
五、抱平常心——才是真教育。
倘能自心清净,就永远不会迷失——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是成功失败,无论是苦乐悲喜,或者生死关头……不迷失就能安住当下,不迷失就能做好本分的事。这样的平常心,对于教育和教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教育需要我们有信心,也需要我们有耐心,更需要我们的恒心……所有这些心,都必然建立在平常心的基础上。
1、爱每个学生——手心手背都是肉。
要明白自己所面对的,不过是正在成长的生命,他们每一个都是独特的,不会雷同也不可复制。作为教师,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悦纳这种差异——认可一部分学生优秀,也应当认可一部分学生不优秀,在鼓励学生进步的同时,也应当容忍学生的暂时不进步,懂事,听话的学生当让是可爱的,但淘气、顽皮的学生,也有可爱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我们得认识到,不是所有生命都只会成为虫,也不是所有生命都能够变成龙。套用金字塔理论,有绝大部分生命会处在塔基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生命会出在龙和虫之间,处于上天和钻草之间。我们既不可能让所有野草都变成鲜花,也不可能所低灌都成为高乔——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不会再“恨铁不成钢”、“恨草不成花”才能减少自己的紧张、焦虑、哀怨和愤怒。
2、爱教育工作——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每份工作,每个职位,都既有快乐,也有烦恼,就像每个家庭,都既有幸福,也有苦楚。有如此的心态,我们就既不会因为最光辉的事业而沾沾自喜,也不会为教书匠而垂头丧气,乃至自暴自弃。我们就会减少抱怨,而更多悦纳,悦纳职业,悦纳学生,悦纳自己——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悦纳自己,坦然面对一切,并把它们看做生活的必然,当成生命的方式,如长庆慧师所说的“唯人自肯乃方亲”。倘使自己都不能肯定自己,谁还能够来肯定你?只有“自肯”,我们才能更加从容、淡定,更加祥和、恬静、内心安适,俯仰无愧。
平常心其实还包含着长远,长久的意味就像虚云法师所说:“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教师的成熟是缓慢的,学校的发展是缓慢的,教育的变化是缓慢的——任何教育行为,从实施到有所成效,都有时间距离,任何教育行为实施后,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正因如此,我怀疑一切冒进的东西,真正的好东西,总是要经历漫长时间的考验,经历光阴之水冲洗和打磨。
六、倾贴心——目光向下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蹲下去,就是俯下身子,降低姿态,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用孩子的心跳感应学生,用孩子的思想理解学生。德国文学家凯斯特纳曾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小花,所以,你一定要蹲下身子,才能欣赏他们的摇曳生长。”因为这样的姿势里,包含着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怜,这样的姿势,才能让学生更有信任感和亲近感。
常不轻菩萨,是释迦牟尼的前身,常不轻,即常不轻慢他人,常不轻满一切人。按佛家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修持。教师也应有这样的修持,哪怕从简单的蹲下来开始,蹲下来,才能让自己的心,更贴近学生。蹲下来,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随顺是教育的另一种姿势。沈丽新老师总是抱以“宽厚的容忍和耐心地等待”,甚至一再迁就。哪怕面对再顽皮的孩子,再让人操心揪心费心的孩子,屡教不改的孩子,他也总是提醒自己:“面对学生显而易见的疏忽、错误、过失之前,不要过于渲染自己的理直气壮。”他甚至不愿说爱,而只是说要“对孩子多一点怜惜和同情。”用他的话说:不忍——不忍那些学困生整日接受老师的冷眼和训斥,不忍他们看不到老师的微笑,总想,再忍忍,再忍忍,会感化的,应该可以感化的。佛陀的眼睛总是往下垂的,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创立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曾如是解说:“佛陀垂目,是慈眼视众生,体察世间悲苦。”另一层意思是,佛陀的眼睛总是往下垂,不会往上看,物质环境往下比,修养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啊!
七、善专心——通往内心深处的路是耳朵。
嘴巴的品质是耳朵培养出来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戴奥真尼斯说过:“上天给我们两个耳朵,一个嘴巴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的确,一双愿意聆听的耳朵,远比一张爱说话的嘴巴更让我们受用,也让我们更受欢迎。
其实,教育也是如此。所谓言传身教,言传就是语言授受,授受就是要靠“听”。学生要会听,才能接受知识;教师要会听,才能接纳信息。汉语里“聪明”一词,源自“耳聪目明”,就是说一个人聪明与否,要看儿都能否听,眼睛会不会看。倾听能力,既是一个人智商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素质的表征——我甚至觉得,应该把“良好的听德”作为师德规范的内容之一,因为,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内心的需要。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曾说:“通往内心深处的路是耳朵。”倾听是接纳对方,充分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体现。作为教师,你能耐心聆听学生的倾诉,就等于告诉学生你在关注他,在意他,无形之中会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倾听到理解,倾听到心灵的互唤和回应,那更是“比什么都珍贵的礼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不仅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而且更应该敞开心扉与学生倾心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时回应孩子“心灵的呼唤”
“润泽”一词,有一种美妙的湿润感,也暗含着安心恬然、温情弥漫的意韵,这种意韵的得来,首先应当是源自教师——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经常做出倾听的表率,才可能熏陶渐染出善于倾听的学生,能可能慢慢培孕出彼此用心倾听的“润泽的教室”。
八、思苦心——用美德占领学生的心田
人存在的价值,不惟知识的饱学,不惟智慧的增长,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建树,精神的挺立。要让学生心灵无杂草,无尘埃,无污秽,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心灵的旷野,在孩子的心灵里播种上高尚人格的种子、进取精神的种子。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如一张白纸,用什么养的颜色占领,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这样的色彩,将会成为他们的“精神底子”。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这其实也是一种占领:对孩子而言,如果不用好的习惯去占领,就会有坏的的品行去占据。因为“正不足,邪来袭”。孩子的心灵是这样,孩子习惯养成也是这样。
用什么占领心灵,决定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一开始就“养其正”,并能引领孩子“正道直行”。当然,教师还有“扶其正”的意义。也许有的孩子,在进学校前就沾染了不好的东西,或者,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被不好的东西浸蚀、污染——很多时候,坏品质就像病菌或杂草,生命力中是很强——这就更需要用美好的东西去挤占他们的心灵,挤占他们的意识。
准确地说,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而人的坏习惯就像杂草,切除的最好方法,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要赶走心灵里不好的东西,只能多往里面装些好的东西,更好的东西。
作为教师,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新鲜感的孩子。如果把勤劳、善良、诚实、关爱、体谅、忠厚、 宽容、勇敢、坚毅、同情、仁慈等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植入他们的心田,让他们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拥有积极上向的人生信念?简而言之,就是用美德占领他们的心灵——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颗安定的心,一颗坚定的心,一颗安顿的心,对教师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急功近利的今天,面对乱象纷纭的教育现状时。没有哪个时代的教育,会像今天这样,特别需要教师的内心力量,特别需要教师回到自己的心灵:看护好自己的心灵,关照好自己的心灵,调养好自己的心灵。在心灵改变的前提下,我们自然会对自己的行为和方式做出调整和改变,无论是生活方面的,还是教育教学方面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相信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甚至大有作为:我们对自身的任何一次“微革命”,都可能造成身边“小世界”的“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