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的“刺”
作者:袁静 日期:
2023-10-07 点击:
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当老师真的就是这样一份拷问心灵、磨炼耐心的差事。似乎很苦,可如果发自内心去做,却能甘之如饴。
阳阳比起一般独生子女来,他得到了父母特别是他外公外婆更多的溺爱。家庭的娇惯养成了他倔强的脾气与吃不得半点亏的坏毛病。进入一年级的学习成绩是属于中上游的,脑子很灵活,但却不爱学习,而且不光是学习、班级活动都表现得较为懒散。但通过平时的细心观察,我发现其实外表坚强的他更需要老师对他更多的关注与肯定。
刚来学校时,由于他学过,所以成绩还算稳定,但到下学期,他的成绩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好了,而且坏脾气也渐渐露了出来。于是,我经常找他谈话,很坦诚地告诉他存在的潜力及我的担心,并且找到机会就表扬他。记得有一次的数学考试,他得到了100分,这个成绩在班里是不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我大大表扬,从他在我表扬时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知道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直到现在我还会在他面前提到这件事情来激励他。并且趁热打铁,我让他做了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自从他担任数学课代表之后的课堂上,他在课堂上开始约束自己的言行,开小差的坏习惯也渐渐少了。
由于阳阳倔强的脾气,所以在班级里常常会与同学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每次事情发生之后,对他马上责备,说他这个不是,那个不对,是完全不济于事的,甚至会更加剧师生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教育他。针对他的倔强脾气,我给他一段时间的冷静,并且考虑到他强烈的自尊心,把他叫到一个没人的地方与他展开谈话。记得有一次,他在体育课上和其它小朋友发生了冲突,体育老师训斥了他几句,他不服气,又和老师发生了矛盾,他当时的态度是全然不顾周围的环境,费了好大的劲,我总算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前的走廊上。当时他的表情告诉我他完全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甚至是理所当然的。他高抬着头,漠视着一切。我知道此时马上展开谈话,是非常不利于事情的解决的。等了好一会儿,我与他进行了沟通。整了一下他的领子,我放下了老师的身份,告诉他:“每个老师都是关心你的,发生事情之后,不可能不闻不问,既然事情发生了,那就要想办法杜绝下次事情的发生。如果你现在还不想与老师说话,那老师就给你一下午的时间,等你想把这件事情的想法告诉我的时候,你就来办公室找我。”下午第二节课结束后,他就来找我了,而且还要求向体育老师道歉,向小朋友道歉,并能牵着那个小朋友的小手走回教室。
教育这样的学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见成效的。虽然,阳阳现在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还会暴躁,还容不得自己吃亏,还会做出一些让我失望的事情。我不可能一下子让他变好,要做的只能是慢慢地让他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改变,哪怕是一点点,也值得开心。
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我们的工作对象及其特殊,是有独立思想、人格与灵魂的人。与学生的沟通如何直接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我参加工作的时间也不长,根据自己平时的一些教学经历,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心情不佳时不与学生沟通
心情不好时与学生交流最容易产生语言过激、体罚,甚至暴力冲突。心理学上有一“踢猫现象”。( 老板骂了员工小王;小王很生气,回家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觉得窝火,正好儿子回家 晚了,“啪”给了儿子一耳光;儿子捂着脸,看见自家的猫就给它狠狠一脚;那猫冲到外面街上,正遇上街上的一辆车,司机为了避让猫,却把旁边的一个小孩给压死了。)说明了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心情好时,即使孩子犯点错也能容忍,但在心情不佳时则往往看谁都不顺眼,更容不得孩子犯一点小错,借题发挥,迁怒他人。所以心情不佳又不能肯定自己能很好的调控自己的情绪时,最好不要和学生们沟通交流,因为这时的交流沟通往往是无效的。甚至是适得其反。
二、在大庭广众之下不与学生沟通
人都有自护心理。学生们都很忌讳自己的秘密和错误被更多人知道,特别是年龄大点的学生自尊心、逆反心理都很强,学生也会因精神紧张而不说真话,甚至会和我们对垒,让我们下不来台,而使事情向更加糟糕的方向发展。所以,大庭广众下尽量不找学生谈话。
三、不远距离高高在上的与学生沟通
远距离的高高在上的与学生谈话,这种“盛气凌人”的做法,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紧张甚或是抵触情绪,从而不利于师生的有效沟通。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
四、久教不改者、性格内向者选择与家长沟通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个问题家长或家庭。久教不改的学生最大的原因来自于家庭,单独与之进行沟通不会太见效,有时候你花好几个小时沟通,回到家里有可能因为父母的三两句就抵销。因此你要想改变孩子就得先改变他们的父母。当然与家长沟通有几点一定要注意:第一,与家长沟通不是告状;第二,切忌要婉言不足,表扬进步;第三,一定要与家长约定三章不准打骂孩子,有事一定要先和班主任沟通;第四,与家长谈话时一定要让孩子在场,给孩子说话的权力。
五、不要挖苦讽刺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但有时我们因为“恨铁不成钢”,于是,就希望用挖苦、讽刺等“激”将的方式,让学生改正。偶尔,会凑效,但这是最容易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专和我们对着干的不良心理,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大障碍。讽刺和挖苦犹如一颗颗钉子,即使过后拔出,给学生道了歉,但也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疤痕。有人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每一部忏悔录都是空白的!